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

閲讀 閲讀(1.33W)

隱喻隱藏能力,不暴露。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1

陶光養晦,拼音tāoguāngyǎnghuì,漢語成語,隱喻隱藏能力,不暴露。它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之一。當我們需要隱藏自己並祕密發展時,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成語。我們可以保持低調。如果我們不唱歌,我們可以一鳴驚人。出現典籍《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隱晦,羣居遊處,無言。

《蕩寇志》第七十六回:賢侄休怪老夫説,像你這樣的人物,不爭就罷休。如果你去這裏,你必須隱藏自己的`光芒,再看天時。鄭觀應《自序》:自顧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也急於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近義詞養晦韜光:拼音是漢語成語yǎnghuìtāoguāng,意思是隱藏行為和才能,不露鋒芒。來自《凇濱瑣話》·羅浮幻跡。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
  

成語出處清·王韜《凇濱瑣話》·羅浮幻跡:苟能養晦,始許卻前緣,重聯仙人。成語用法用作謂語、定語;做事。韜光晦跡漢語成語,隱喻不顯露天賦。它是一個近義詞,用法和意義非常相似。

成語典故[出處]唐·隋書等魏徵·薛道衡傳説:粵若高祖文皇帝,誕聖降靈則赤光照室,隱神晦則紫氣騰天。反義詞鋒芒畢露:意思是所有的鋭氣和才華都顯露出來了。多指人好表達自己。

成語出處華而實《漢衣冠》二:黃熙胤奉承地解釋説,他想通過師友的淵源和老友誼來籠絡這位身居要位的尖鋭武將。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中立意味着人們很容易表達自己。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2

“韜光養晦”是褒義詞,意思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語出處: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羣居遊處,未嘗有言。——(晉·劉昫《舊唐書·宣宗記》)

釋義:歷太和會昌朝,才能行跡隱藏不露,和大家一起相處遊玩,從來沒有説過相關話題。

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近義詞:韞匵藏珠、閉門不出、韜光用晦、韜光晦跡、養晦韜光、杜門不出。

反義詞:鋒芒畢露。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例句:我們不提倡反衣狐裘,韜光養晦,而提倡毛遂自薦,敢為天下先。

造句:

1、他離開政界後,便韜光養晦,蜇伏多時,最近又有重新參政之意。

2、小王幾年來韜光養晦,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韜光養晦是什麼意思 第2張
  

成語故事: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子,於長慶中期被封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為王公的李忱卻不得不離京出走,這得從他當時的處境説起。李忱的母親邂逅了當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憲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殺了,留下這一對母子,既不能母憑子貴,也不能子憑母貴。

820年二月,李恆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4年後穆宗服長生藥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

在這長達20年的時間裏,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尷尬,他只能以黃老之道,韜光養晦,裝傻弄痴。先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侄兒們猜忌、排斥、擠壓的命運。

文宗、武宗兩位皇帝更是對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禮相待,還想方設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便出家遠離了是非之地。應該説,李忱當時作出的這一抉擇,當屬明智之舉。而流放底層,閲盡人世滄桑,也為他將來成大業提供了一個機會。

法號“瓊俊”的李忱雖然隱居於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但他並沒有一心向佛,忘卻心中之志。握瑾懷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於隆中、太公閒釣於渭水,準備待時而動。在唐武宗統治的6年間,他不停地通過祕密渠道打探宮內情況,積極從事奪權的活動,以實現宿願。

雖然他一直隱藏自己的這一志向,在福建境內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間,在一次與名僧黃櫱和尚觀瀑吟聯時,他的才能通過一副對聯表露出來。

一日,李忱與黃櫱和尚在山中閒話.面對懸崖峭壁上的一條飛瀑,黃櫱來了雅興,對李忱説道:“我得一上聯,看你能否接出下聯。”李忱也興致盎然,説道:“你道來我聽,我必對得上。”黃櫱於是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釋義:涓涓細流經過千巖萬壑的考驗後不辭勞苦,遠看就知道它的源頭是從高山上來。)李忱幾乎是脱口而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釋義:兩山之間的河溝哪能夠留得住瀑布,瀑布到最後都會流入大海,掀起波浪。)

李忱就像那瀑布,經歷“千巖萬壑不辭勞”的艱險後,終將飛珠濺玉、石破天驚。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監們的擁戴下,從侄兒手中奪過大位,是為唐宣宗。時年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