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養生>保健養生>

讓孩子少生病的育兒思路和日常保健

保健養生 閲讀(2.69W)

調養好脾胃

讓孩子少生病的育兒思路和日常保健

腎乃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養好脾胃是健康的根本。先天的腎精多少沒法改,但後天的脾胃,是可以調養好的。脾胃調養好了,先天體質差的也會好起來。孩子的常見病,大多是從脾胃鬧起來的。拉肚子嘔吐比較容易理解。而感冒發燒咳嗽,表面看起來與脾胃無關,實際上根源大多為積食,就是吃得過量。人體是綜合協調運作的整體,食積成滯熱,腸胃負擔沉重甚至罷工,整體正氣就虛弱,抵抗力下降,稍有外邪風寒暑濕,就中招。

因此,想提高體質,第一就是照顧好孩子的腸胃。方法如下:

1、健脾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吃淮山薏米粥。

淮山薏米和大米的量,我沒有嚴格計算,自己控制。我喜歡把薏米和淮山打碎成粉,做粥時放進去就行了。感冒腹瀉時不要放薏米,因有點兒偏涼性。生病時忌魚肉,最好只吃白粥。着涼的感冒或腹瀉,不可吃性寒涼的水果和蔬菜,比如香蕉苦瓜等,最安全是蘋果。每種水果性涼還是熱,上網一搜就知道了。

另:胡蘿蔔、芡實、茯苓、蓮子等,都是健脾的好東西。

2、腹瀉時,胡蘿蔔煮水是天然止瀉劑。

無副作用而且有營養,孩子還愛喝。松子長大了很愛吃胡蘿蔔,就跟小時候常喝胡蘿蔔水有關。另:蘋果煮水,也是天然的止瀉方子。大家可以試試,松子更喜歡喝胡蘿蔔水,所以我沒更多的機會試蘋果煮水。

3、控制好飲食。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並不是多吃才好。孩子不會餓死自己。吃多和吃雜,都容易積食,導致生病。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有的孩子之所以查出缺這缺那,並不是吃得不夠,而是吃下去卻沒能吸收。為什麼不吸收?因為脾胃虛弱,消化系統過度工作得不到應有的休息,自然容易罷工。

關於零食。不是不可以吃零食,而是吃得要有章法。每天上下午的中間,可以各吃一次零食。最好是堅果、水果、奶製品、餅乾。什麼油炸薯片類是沒一點好處,只會鬧病的壞東西。松子每次生病基本都是在連續吃幾天薯片或薯條之後。而且,有些零食裏的不良成份太多了,香味劑、甜味劑、防腐劑、調色料。這些都加重肝臟腎臟排毒負擔。

魚生熱,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要嚴格控制葷菜的量。魚和肉相比,魚更好點,魚肉蛋白更易於吸收,海魚又好過淡水魚。蝦也是海蝦好過淡水蝦,海蝦補腎,而淡水蝦吃多了火氣都跑到上面咽喉附近了。魚蝦一週吃兩次足夠了。肉類裏,牛羊雞肉好過豬肉。當然上火的時候不要吃羊肉。

水果和生的蔬菜,大多性偏涼。冬天和生病的時候不宜多吃,傷脾胃。不管是水果還是蔬菜,儘量選擇應季的,順應自然時令才好。大自然造萬物不是亂來的。比如秋梨,秋天燥,秋梨下來了,吃一點兒,正好清潤肺燥。

早睡、多曬太陽多運動

晚上八點上牀,最晚九點入睡。早睡早起對身體太重要了。養氣血的第一要法就是早睡。特別是孩子。晚睡傷氣血,天長日久,氣血會不足。晚上不睡,白天補,補不回來,因為臟器休養時間是有點兒的,錯過了就錯過了。總聽人報怨孩子不肯早睡啊。其實就是習慣的培養,不賴孩子。晚睡慣了,突然要改當然不容易啊。松子是從嬰兒起就早睡,她習慣了。現在八歲,仍然是八點到八點半上牀,看書聽故事,九點入睡。

另,多曬太陽,多在户外運動。運動不光能強健體格,還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對內外的健康都有好處,還能調節情緒、鍛鍊耐力和毅力

三分寒

給孩子穿衣的標準是:比大人少穿一件。與中國傳統的孩子要多穿正相反。原因是,孩子是純陽之體。加上好動。如果穿多了,一熱,出汗,汗毛孔是打開狀態的,稍有風一吹,風寒就從張開的汗毛孔入侵,容易感冒。相反,穿少點兒,身體感覺有點冷,汗毛孔就時刻是關閉狀態,不容易出現忽冷忽熱的反覆。

當然,不能亂凍。比如,早上剛起牀,氣温低,肚子空,又沒活動開,這時一定要多加一件,等吃了早餐活動開了,再慢慢減。受涼感冒的時候也要保暖,不能繼續再受凍,否則病不容易好。

怎麼判斷穿得是否合適:小手温暖濕潤,這是健康的表現。如果手心乾熱,就不是好事。説明肺胃藴熱,最好立即減食,清淡飲食調養一下,否則很容易因積食而發燒。

防止過度治療

能食療就不吃藥,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這是應對常見病的原則。

西方國家和中國還是有不小區別的。西方國家的孩子,如果不是有什麼急症或大病,根本沒機會進醫院,平常的小病都看家庭醫生,最多就是開點藥。而在國內的時候,為了感冒這樣的小病,去醫院打針甚至輸液,好像很正常。所以,逼得家長必須自學,掌握基本的小兒常見病知識。弄懂什麼情況是需要及時去醫院的。什麼情況是通過調理作息和飲食,自己就能好起來的。以後會具體介紹常見病的應對。

輕鬆看待孩子生病

人不可能不生病,特別是正快速成長的孩子。當你具備一定的小兒常見病知識後,再面對孩子的一些常見小病,真的不用過於驚慌着急,這是宏觀上誰也不可避免的事。過於焦慮的後果就是一見病就往醫院跑,過於依賴外界的干預,忽略孩子自身的恢復力。

能夠淡定的前提是,心中有數,自己要有基本的知識儲備。明白哪些情況是危險徵候,需要立即求醫,比如呼吸急促或不暢、呼吸時鼻翼扇動胸腔起伏、高燒連續三天不退、多日腹瀉導致失水等等。

另外,精神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父母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要知道,在孩子的眼裏,爸爸媽媽就是他的保護殼,是他的依靠。不要表現出慌亂焦慮,淡定一些,多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孩子。告訴他,人體是很智慧的,生病的時候,就是身體在和外來的敵人打仗呢。不舒服,就是身體希望我們停止活動,躺下來好好休息,節省體力和精力,專心致志的打贏這場”戰役“。

病後,和孩子一起總結這次生病的經驗,包括之前可能是哪些不當行為引起生病的?病程是怎樣從輕到重,又從重變輕的?哪些治病的辦法起作用了?下次應該注意什麼?……這樣,孩子會越來越坦然的面對疾病。而且,學會了自我保健的基本知識,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