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親子>孕期>

如何與孩子溝通

孕期 閲讀(2.72W)

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等。

如何與孩子溝通1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家長與孩子説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

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説:“沒關係的,要堅強點。

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説,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裏了。如果父母改成説:”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如何與孩子溝通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裏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裏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瞭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如何與孩子溝通2

如何與高中孩子溝通?

1、理解在先。

即使孩子的想法或行為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些理解和寬容。然後再耐心地告訴孩子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反對這樣做的原因。要杜絕簡單地否定或以長輩的身份粗暴地壓制孩子的做法。

2、減少指責。

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並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變指責為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3、平等。

高中時期的學生在心理上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大人,不希望別人像對小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尤其是父母。

父母首先要注意和孩子之間的平等地位,可以像對待朋友,或者同事的身份對待孩子,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和你站在同一個位置。

如何與孩子溝通 第2張
  

4、尊重。

同時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個話題也是在談論溝通時經常會説到的問題,很多父母都是聽在耳朵裏面,但是真正做到的確實少之又少,他們還不懂得尊重的真正的`含義。

其實尊重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在做什麼事情之前是和孩子相互商量着來,而不是直接用命令的語氣領導孩子。並且給孩子自己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的事情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5、要真誠地交流。

不要把自己總擺在家長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談話時,最好開誠佈公,把最真實的想法、情況當面説出來,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不要旁敲側擊或避重就輕否則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6、把握好時機和態度。

如果遇到一些比較敏感難以處理的問題需要與孩子溝通,就要想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溝通,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態度,用什麼樣的語言與孩子溝通。造擇合適的時機、恰當的態度,溝通起來可能就少了些障礙。

7、適當放權。

對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試着自己處理,給予他們管理自己和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孩子會為父母的進一步信任而高興,並能從中體悟成長。

如何與孩子溝通3

如何與孩子正確的溝通

1、孩子的需求被無視

父母無視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智能特點,一味要求孩子追高,如考試要第一,處處不能落後與人,結果,孩子無數次的努力換來無數次失敗的體驗,最後喪失了自信心,變得消極、自卑,養成家長要求什麼,馬上就放棄不良習慣。

父母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內心需求,往往採取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早教”、“強教”,讓孩子望而生畏。如成龍教子,看到朗朗就要房祖名彈琴,結果孩子偏偏去唱歌;看到周杰倫就要房祖名唱歌,結果孩子偏偏去跳舞;

比如,對於孩子的行為訓練,家長內心總是幻想着自己一説,孩子馬上就照做,而且結果還要使自己深感滿意。事實上,很多訓練一是需要家長榜樣示範、帶動學習的,二是需要不斷順勢引導、方法,三是需要時間來適應和加強的。

如何與孩子溝通 第3張
  

2、做了沒有好結果。

孩子自小就喜歡聽從長輩的教導,經過肯定和鼓勵而加強自己的行為,從而學會做事和思考,直至最終形成自己的固有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很多孩子在家裏受慣了寵愛、聽慣了好話,結果一到學校,沒有得到相同的禮遇——受到肯定或表揚,甚至還要得到批評。結果,孩子覺得聽家長的話讓自己吃虧了,便不再聽家長的話了。

如,家長表揚孩子聰明,到學校老師沒有認可;家裏處處自主、給予自由和放縱,在學校因為橫行霸道而不受歡迎;家裏隨便插嘴、説話,到學校因為插嘴而被視為沒有禮貌。

開始學會獨立思考、開始嘗試着學習選擇。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閲歷的增加,孩子越來越多的開始學會觀察、思考和反省。特別是當孩子到國小高年級之後,對於家長的話會不自覺地進行“再加工”,進行重新認定和選用。

當遇到家長説話與自己的想法相左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採取這樣的思考方式,即“二難—權衡—抉擇”。其中二難是常常遇到的問題,權衡是一種智慧,抉擇是一種策略。

父母迴避型溝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迴避型的溝通其實相當於等同沒有溝通。

所謂溝通,是需要雙方互相交流,給出各自的意見,並不是只有一個人在喋喋不休。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當孩子想要跟我們溝通的時候,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給出我們的建議,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指引,而不是迴避、隱藏和責罵。

當孩子有表達意願,告訴父母自己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時,他(她)這是把父母當做自己最信任的人才會分享自己的心裏話。此時就是父母與孩子最好的溝通時刻。

如果這時候父母因為忙,沒耐心等種種原因,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採取迴避型溝通方式,這會讓孩子內心非常受挫,孩子會認為他們被父母忽視,他們的父母不理解自己。

孩子經歷過幾次這樣與父母迴避型溝通方式後,他們會漸漸地關閉與父母的對話框,從開始有心裏話第一個就想對父母説,慢慢地就會對父母欲言又止。

如果此時父母還沒有及時觀察到孩子的變化,不懂得儘快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依然採取迴避型溝通,那孩子以後再什麼事也不會願意敞開心扉跟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父母講了,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懂他們。

這樣的情況持續久了,孩子心裏的話無處訴説,孩子的情緒無處輸出,會發現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暴躁或是很安靜兩個極端,做任何事,哪怕是跟別人交流,都特別沒自信,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極其不利。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迴避不是面對問題的解決方式,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家長需要多創造溝通的機會,比如每週抽出不少於半天的時間,陪孩子做各種遊戲,每月至少帶孩子到郊外一次,寒暑假要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時常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多肯定少否定,可以適當給孩子一個擁抱、拍拍後背、親親臉。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

當父母對孩子抱有一定的同理心時,他們才能夠實現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容易和孩子產生共鳴。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理解和體諒對於他們來説是最有效的情緒安撫。父母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對於孩子來説也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們能夠給予孩子一些正向的刺激引導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接收到正向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批評否定等負面消極的刺激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孩子的性格發展自我認識會因此而產生偏差。

有些事情可以對孩子點到為止,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