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閲讀 閲讀(2.78W)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1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百家爭鳴的具體背景和影響

1.經濟因素,當時經濟的極大發展,使得部分人有時間從事相關的`'學術活動;

2.政治因素,各諸侯國林立紛爭,競相招賢納士,用不同學説使自己國家富足起來,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非常寬鬆的學術氛圍;

3.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這些科技成果標誌着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4.文化因素,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學勃興";

5.學術自由因素,議論時事時,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並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2

在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爆發了一次全社會參與的超大規模思想解放,也就是百家爭鳴,其意義之巨大,影響之深遠,後來者實在難以與其比肩。春秋戰國結束後,短命的秦朝並未出現類似的思想解放,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漢朝的初期也出現過思想解放,然而卻沒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一、 漢惠帝時期,社會曾出現過小型思想解放

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自幼未曾接觸過系統的教育,行為舉止比較粗俗,也養成了不尊重讀書人的習慣: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及至高祖去世,太子劉盈繼位,也就是漢惠帝。由於劉盈早早被立為太子,接受了全面教育,更有商山四皓等賢良輔佐,所以他對待讀書人的態度大為改觀。

劉盈進行了有益的文化改革,廢除了"挾書律",允許書籍在民間傳閲和收藏,極大地鼓舞了儒家和其他流派學者的治學熱情,令自秦朝長期受到壓制的思想領域變得活躍起來。

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屬於漢朝獨特的思想解放開始萌芽,民間學者開始積極修訂和補充當年被秦始皇焚燒、損毀和封存的圖書,並且積極創辦學堂,在小範圍內進行教育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惠帝在引發了思想解放的小高潮後,立刻陷入了以呂后為首的外戚干政亂局,三年之後便鬱鬱而終,所以除了廢除挾書律外,再也沒有用政令去幹預之前的成果,沒有了朝堂的引導,民間個人力量在學術領域造成的影響相對有限,只能稱之為是小型的思想解放。

尤其是漢朝的朝堂勢力中,絕大多數都是和高祖共同起兵的豐沛勢力以及各地加入漢陣營的武裝力量,像酈食其那種純儒生屈指可數,這也導致了由學術領域興起的思想解放在社會金字塔的中上層無法激出漣漪。

二、為何漢初的思想解放參與人數相對較少?

其實思想解放的門檻既高也不高,説其高,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思考,去探索,並且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説其不高,則是因為並非每個人的思想都對社會有促進作用,只有成功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思想才能稱之為是有意義的思想。

我們可以用西漢名士賈誼舉例,賈誼可以積極地思考治國方法,並向文帝獻策,同理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仍然可以思考並獻策。然而賈誼卻能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為中央收歸權力奠定了-基礎,而許多大臣只能維持着朝堂位置,很難提出有效的建議。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第2張
  

回頭看漢初的社會,對於百姓來説,如果他們能通過思考得出優秀的治國建議,或許有機會現在地方聞達,後入中央出仕(賈誼就是走這種上升路線的)。

不過比起思考,從戰火中得以恢復的漢家天下正享受着難得的發展機遇,無數士兵被免除徭役,得以建設家園:

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百姓在意識到除了爵位和察舉制度之外再無上升渠道後,讀書治學的`熱情開始降低,再加上惠帝施行黃老之術,鼓勵生產,恢復商業,以工農商為主的社會生產行為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較大的財富,所以百姓們更願意從事生產,這種穩定的財富增值方法的風險要小於獻策進言,這也註定了漢初的思想解放只侷限在小部分人的範圍內。

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力弱於漢,為何卻願意供養士族?

那麼,為何在漢朝之前的春秋戰國(秦朝國運太短,和春秋戰國放到一起總結),被百家爭鳴引領崛起的士族,為何能夠不事生產、無法提供有效意見卻得到國君的重用呢?這就要從國君們的目的説起了。

在那段時間裏,諸侯之間的兼併現象十分嚴重,或許前一夜的一國之君,第二天就成為了階下囚,所以國君們為了維護基業,願意用自己掌握的資源,儘可能多地網羅人才,同時為了避免人才被暫時埋沒,就算是毫無用處的人,都可以成為國君、貴族們的座上賓。

這也使得不願意從事生產的人,只要給自己安上"士"的頭銜,都可以在不做任何付出的情況下順利生存。當然了,對於這些人來説,能夠獲得高級供養和低級供養是和真實能力掛鈎的,不過這足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了。

就算某些國君的財力基礎不足以承擔如此巨大的支出,然而在養士已然成為普遍社會現象的時期,他們只能咬牙堅持,而不敢否定這種現象。

總而言之,沒有人願意無辜供養廢人,只不過這種行為更像是一種政治投資,為招攬人才來壯大自己、打壓對手創造空間,這也是春秋戰國諸侯國願意供養士族的根本原因。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第3張
  

四、結語

由於春秋戰國和漢朝的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思想領域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以學術為基礎的思想大潮雖然一直存在,但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卻不能同日而語。

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奴隸制向封建社會轉換的關鍵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較為低下,比起漢朝還差了八百年的發展基礎,所以勞動者的勞動效率極其低下(鐵器等農用工具尚未完全普及),再加上天災、戰亂連綿不絕,百姓的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這也促使他們不得不在其他領域尋找突破,所以思想領域自然成為了關鍵的突破口。

不過到了漢朝初期,社會已然從戰亂中平定,又幾十年不見兵瘟疫禍災,所以在統治者的定向政策引領下,農耕文明強大的生產力快速為百姓積累了財富,百姓安居樂業後,自然不願承擔改變的風險,因此在思想領域中難以有所突破,所以這時的思想解放只能成為小部分人的狂歡,對整個社會的重要影響尚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