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數學教育隨筆15篇

閲讀 閲讀(2.68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教育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教育隨筆15篇

數學教育隨筆1

數感的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解釋。讓國小生愛上數學課堂,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深厚興趣。我們老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國小生的數感。

一、發掘生活中的數感數學來源於生活,發掘學生生活中的數感十分重要。例如:在體育課上,參加跑步訓練,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離;到超級市場去看看、稱稱、掂掂各種蔬菜、水果、一分錢硬幣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學生的“親數學”行為,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國小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着好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善於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自己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比如: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中,在認識“1”時,先請學生説出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學生例舉出:1本書、1只小鳥、1棵樹、1根小棒、1個國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隨後引導學生數出幾粒葡萄是一串?幾根小棒是一捆?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個國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1粒葡萄)。即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就成功發掘出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數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課堂中的數感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例如:在講“升和毫升”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刻度説出水的體積。圖示為:一個量筒裝有1000毫升水,另一個量筒裝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後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説1升200毫升;有的説1200毫升;有的説1又1/5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説明同樣表示一幅圖中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繫,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三、發展比較中的數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着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麼關係?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於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並感受到大數相當於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瞭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繫,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因此,在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體驗時,通過比較才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辨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之,培養國小生的數感,方法多樣,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盡的,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必然是一個善於發現、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人。國小生有較強的數感,會對國小生將來繼續學習數學有重要的意義,會使學生在數學王國中更有發展前景。

數學教育隨筆2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

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

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三、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

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數學教育隨筆3

一個緊張、充實、有序、奮進的八年級第一學期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我的數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八年級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是求知慾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知識,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因為他們從課堂中感受到了乏味的計算、嚴密而難於理解的推理,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的知識灌輸,而現代教學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五花八門,教學的對象個性迥異,教學的觀念也層出不窮。本學期我們加強了對“學、探、議、練”教學實踐。

其實數學是開啟科學知識的一把鑰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提高學生智力的關鍵。

開放教學觀念搞素質教育,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評定一個學生的優劣,也不再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再以考分為唯一的指標。從考試試卷上看,能力題分量重,讓學生自主探究,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和探究,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融洽了師生關係,教師什麼時候和學生處於同等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傳統的數學課的教法,往往是老師講例題、分析過程、講完後讓學生練習鞏固,往復循環,按部就班形成了一個“套路”。學生的練習無非是例題的再版,這樣成了知識點的供給,使數學學習乏味無趣,那麼怎樣才能吸引學生呢?第一方面,走出從數學到數學的圈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找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學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數學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推動激發人的求知慾望的第一原動力,新教材數學知識的學習力求從生活實例出發,從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的主題,因此在上課時必須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第二方面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有助於展現數學與理論及其他科學的聯繫,突出數學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應用。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住忽視了知識的獲得過程,不只向學生提供的是一個被成人社會所認同的、客觀的數學知識,傳遞一些以成定論的成熟的數學,學生從事數學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識複印到學生的頭腦裏,而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讓學生摸着石頭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讓他們覺得這些知識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發現的,有一種科學家創造發明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知識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識傳播時用這種方法更有效,教師只有大膽改革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變教師講為師生共同地雙邊活動,尤其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動探究,使學生由原來受動者變成現在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只有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才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對課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的欄目,不能只留於表面,、留於形式,要做好、想透徹和議透徹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真正做到做中學和學中做。

數學教育隨筆4

我是一名新老師,學校給了我很多學習的機會,可以説校內或校外的課我都有去聽。起初,我不懂怎樣的課才叫一節好課,只是單純的憑着自己的感覺:老師的語言夠不夠激情,講課有沒有流暢等等。我的評價依據只是一些表面的東西。而當我與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談論這節課的效果時,才發現,教學要追求的最基本的是反映出這節課的目標,教學的本質,要讓學生有學進去,用最簡單,簡潔的語言表達。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數學應該是“教育形態”的數學,而不是“學術形態”的數學。於是我逐漸認識到,課堂不是舞台,學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劇本,教學不是表演。

有一階段,為了追求氣氛,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我大量採用遊戲,動手實踐,比賽的方式教學。乍看上去,課堂學習積極了,氣氛活躍了。現在想想,這樣的課有點“花”,課堂秩序有點“亂”,這節課的含“金”量也不高。因此,調動積極性並不是教學的目的,理想的數學課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有效的`課堂追求簡單和實用。應該讓學生學簡單的數學,學鮮活的數學。有效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效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有效的課堂不能少數參與,多數旁觀。

在多次的教研,評課中,我發現多數老師一直強調教師的語言要“精煉”對於這兩個字,我想我還漫漫長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追求:簡單,有效的數學課堂。

數學教育隨筆5

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浪漫,愛説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徵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為是患了“多動症”。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形成大面積的後進層面,日積月累,延誤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上四年級課的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説,將受益匪淺

一、故事開頭,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解決他們喜歡學的問題。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腦袋裏想象着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四十多個學生,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難以維持。但一説到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着耳朵聽講。

二、培養孩子專心聽講的習慣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三、應注意培養學生敢説、善説的習慣在教學中加強説的訓練,培養説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班級裏,總有那麼一些膽大敢説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敢説的勇氣。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説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於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楊佳帥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

劉旭博同學真愛動腦筋;

你説的棒極了等等。對於那些不善於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並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説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哪怕聲音再輕説得再離譜,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説,即使説錯也沒關係。

數學教育隨筆6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就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此刻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就應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此刻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貼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齊,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構成,高質、高效的到達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用心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能夠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齊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那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説説,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透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十分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説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用心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僅能夠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禮貌,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能夠透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用心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齊列算式,實踐與合作潛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用心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能夠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能夠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搞笑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簡單和諧的氛圍中,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能夠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明白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説是十分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能夠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到達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好處時,能夠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葱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十分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台,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台,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用心性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能夠設計貼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就應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能夠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能夠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能夠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潛力,為構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能夠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為單位,製作資料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透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透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綜合發展

學生能夠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説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資料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潛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狀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潛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用心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必須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期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必須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搞笑、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透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潛力和解決問題的潛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數學教育隨筆7

一、教學時要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將童話、遊戲、比賽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要注意題目的靈活性、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國小生的計算興趣,提高計算能力。針對國小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善於做或做不準稍複雜的計算、簡算、估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國小生的思維障礙,然後對症下藥。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如:“趣題徵解”、“巧算比賽”、“看誰估得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知難而進、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

二、持之以恆、打好基礎。

國小生做計算題時,往往只滿足會做而已,不善於進行必要的練習,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因此,在計算題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講明計算的'重要性,然後提出具體要求,紮實訓練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讓學生每天一練,及時督促、及時檢查。

三、要讓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

比如,我們檢查孩子的作業時,發現了錯誤。這時,只告訴他這一頁中有問題,讓他自己去找哪裏出了錯,並讓孩子講講如何出的錯,找到錯誤的根本原因。有些時候,並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樣是計算,它也有方法,養成做計算題先觀察的習慣,根據式子的特點選用簡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減少錯誤的出現。

數學教育隨筆8

今天,我帶着孩子們學習《5的減法》時首先出示一幅掛圖,圖中有5個小朋友在澆花。我問學生:“圖中有幾個小朋友在澆花?”“5個”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到。“那好,現在明明的水壺水澆完了,他離開花園去灌水,那花園裏還剩幾個小朋友?”“4個”啊!答對了。我們班的孩子真聰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請大家來幫忙,誰能給老師就上面的問題列個算式?”“我、我、我”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好,今天這節課江晨同學一直表現都很好,老師就先請他上來。”他上台寫完後孩子們立刻哈哈大笑起來。“咦,怎麼了?”我仔細一看也忍不住樂了。原來他把算式“5-1”寫成“1-5”了。再看看江晨還愣在講台上望着大家不知所措。於是我説:同學們,江晨同學犯了粗心的毛病,。老師小時候也犯呢!當同學出現錯誤的時候,我們是去笑他還是幫他呢?

“去幫他!”孩子們大聲説。

“誰來幫助他?”

“我來,我來。”小手如林。

我挑了江晨的同桌宋佳,她站起來説:“這個算式應該寫成‘5-1’,把5和1位置對掉一下”。

“你這是對誰説呢?”

“我對江晨説呀!”

“那你應該和他對話呀!”

哦!她轉而轉向江晨:“江晨,算式應該寫成‘5-1’。”

“嗯。”江晨淡淡地答應了。

“宋佳,你覺得江晨接受得愉快嗎?”

“好像不是很愉快。”

“那你覺得怎麼樣説他才會感覺愉快呢?”

“嗯……老師,我再説一遍吧!江晨,我給你提個意見好嗎?”

江晨:“好的。”

宋佳:“江晨,原來有5個小朋友在澆花走了1個,這個算式應該寫成‘5-1’,把走了的.小朋友從5個小朋友當中去掉。”江晨:“知道了。”

老師:“還有誰能説得讓江晨小朋友更加愉快呢?”

“我來説,我來説。”

“江晨,我覺得你的思路很正確,就是這個算式因為自己粗心出現錯誤,只要努力一下肯定能改正。”

江晨:“謝謝。”

“江晨,我們倆一起寫這個算式好嗎?”

“好的。”

我説:“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列出算式好嗎?你們可千萬要細心不要再出錯了哦!”

反思:當課堂當中出現讓孩子難堪的場面時,我想到的是怎樣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又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到底是善良的,“當同學出現錯誤時我們是去笑他還是去幫他呢?”這句話拋出後,一下子扭轉了課堂的局面。孩子們立刻轉取笑的態度為熱心幫助的態度。“怎樣説才能讓江晨感到愉快呢?”這句話又讓孩子們轉居高臨下的態度為親近友好的態度。最後的“讓我們一起來列算式”,則讓起初的難堪有了一個完滿的大結局。在這一個過程中,我不但糾正了孩子出現的錯誤,而且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創造了機會讓孩子們鍛鍊了口才,學會了口語交際中的一些技巧,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集體的温暖會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數學教育隨筆9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重視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下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以函數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着種種實質性的聯繫,函數與其它內容也有聯繫。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數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座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座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2、學生學數學的自我反思

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最大的區別是從實際的算到理論的思。當國中學生第一次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已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使他們感到數學中的問題所在,思路的矯正,以及對數學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師對教數學的反思。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圍繞着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已的講解並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第二篇:高中數學教育教學隨筆

數學教育隨筆10

這段時間孩子們已學習了加法板、減法板、乘法板及蛇形加法等材料的操作。通過這幾天對區角活動的觀察,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從來不去取這些材料,而只是做那些不太動腦筋的工作,祁帥豪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區角活動時,我給了他一個剛性的指標,那就是必須完成十道加法題,才能再去取別的材料。

他取來加法板的`工作後,卻不知道定規應該怎樣擺,在我的指導下才勉強擺好。他選擇了7﹢﹖﹦﹖的那張題卡,我教他做了第一道題:7﹢1﹦8,讓他按同樣的方法繼續做下面的題,我便去指導其他孩子了。可一轉眼他就拿着那張題卡過來説:“老師,我做完了。”我一看:7﹢2﹦97﹢3﹦107﹢4﹦11……如果按步驟認真操作一定不會這麼快就做完的。於是我便問他怎麼做出來的,他説是按順序寫上的。看來他已發現了答案的規律,那就是後一道題的得數比它前面的題的得數多“1”,於是他就鑽了空子偷懶了。

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怪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孩子能發現規律也是他的聰明之處。所以我沒有責備他,而是又打亂順序,重新給他出了十道題讓他做,這下他可沒有空子可鑽了,只好認認真真的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了。

其實,區角活動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的孩子不認真、不投入,對於這一點,我們老師不能光埋怨孩子,也要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給孩子所提供的材料是不是存在問題,要善於發現,及時調整,讓每個材料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教育價值。

數學教育隨筆11

每到新的學年,中心國小的各個教學班都要新增不少生源,特別是中、高年級要集中全鎮大部分村小、及教學點的學生,這種中、高年級集中辦學方式在農村鄉鎮是一個普遍現象,特別是現今計劃生育抓得好,生源少,這種辦學方式可以更好地優化化教學資源,體現教育的均衡性。

可這件好事卻讓中心國小的教師非常頭痛,關鍵原因還是村小的教學質量差,並班後這部分學生的管理難度大。就拿這兩天併到我班的7個學生來説吧:開學第一天,感覺到自己還沒有進入到教學的狀態,學生似乎也還沒有從假期不回過神來,於是就找來上學期的試卷讓學生訂正。在發放試卷的過程中,我也瀏覽了一下剛轉來的學生的.成績:最高分70分,最低分31分,平均分不足50分,比我班原來的平均成績少了十幾分,簡直不可思議。

可經過兩天的接觸,和他們課堂上的表現,我發現這7個學生中除了兩個學生學習新知識慢一點外,其他幾個能完全跟上班上中等學生的水平,特別是有幾個課堂上特別投入,如此表現,不可能學不好呀,這又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一,村小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村小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一般的教師都不願意去,即使勉強派去任教,教師也是走馬燈似的更換,而能在哪裏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這部分人一般都是民師出生,文化水平低,缺乏專業素養。民師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產物,這部分教師年齡偏大,有些是教師甚至是父子兩代人的老師,雖然時代不同,但這些老教師還是秉承着過去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如今的教學相比幾十年來年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們所沿用的還是過去的老一套。

數學教育隨筆12

“自主探究”代替了老一套的“灌輸”教學方式。創新教育要求教師教學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獲取知識為目的,以發揮師生互動作用為保證,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輔之以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和點撥。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以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為起點,以學生認知心理為基礎,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以及教學的關鍵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新授課教學,教師要善於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教學應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解決會學、會探索的問題。複習課教學,教師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探索時空,讓學生在探索性的活動中梳理、鞏固知識,構建知識結構,增長才幹。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先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整理、探索:請大家先回憶一下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及過程,然後根據知識點和它們之間的聯繫進行整理。學生通過回憶、梳理,將小數乘法的算理推倒出來。不要急於小組合作學習。

運用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落實“教不越位,學要到位”的理念,克服傳統教學單調的做法,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性地整合課程資源,創設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平等交流。

數學教育隨筆13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帶着疑惑,我開始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華應龍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精益求精,他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前,反覆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他和同時反覆研究探討,連睡在牀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後還不滿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設計,最終,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實踐精神,華老師的對教學的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治學精神,不僅使他的每節課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教育家。

華應龍老師説他很喜歡當堂評價學生,他舉例説:“我們班42名同學,聽完這節課,我欣賞39位同學的表現,會用眼睛聽課,我最欣賞某甲同學,她的發言最有數學味道。她説得好是由於她肯動腦筋,能有條理地去想。”華老師説他這樣評價學生的目的是想給學生樹立一個數學學習的榜樣。我看到這裏,靈機一動,對呀,我們評價學生時能不能更具體一些,更準確一些,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前,我評價學生只是:“你説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準確!”“某某同學請你認真聽講!”等等,現在,我在課堂上開始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到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貼合,如: “某某同學坐姿端正,專注地看着老師,最先進入學習狀態,所以,今天這節課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學想出了兩種解題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不滿足於一種方法,不滿足於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腳步,才會不停地進步。”“某某同學,請你專心地看着屏幕,思考這道題目!”這些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對於稍顯懵懂的國小生來説,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不少。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感受到數學的美和魅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裏,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才是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

讀完全書,我為華老師對教育的深深熱愛所感動,為他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所歎服,為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經把自己看作了數學的代言人、教學的生命體,所以才會有“我就是數學”的宣言吧!

數學教育隨筆14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把數學教育納入科學領域,用一句話概括了數學教育的目標:“能以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仔細分析,它有三層含義:一是數學活動應當聯繫現實生活,寓教於樂;二是數學活動的價值目標傾向於“感受”“體驗”等情緒、情感的表徵,關注幼兒的感官參與和主觀投入;三是數學活動的現實目標立足於感知周圍事物的數量關係,對數學現象產生興趣。因此,幼兒學習數學應依賴於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去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具體的事物從而獲得數的概念,並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現實意義。只有讓幼兒通過對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並自我建構,這樣自己的數學也就油然而生。

一、走進生活,尋找數學

《綱要》用“身邊事物和現象”“周圍環境”“生活經驗”等詩句明確了數學內容應取材於現實生活,生活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信息網站,讓我們走進生活去發現數學。我們身邊各種各樣的事物都能提供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房子提供了數學中“形和體”的信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在回家的途中為我們提供數學中的測量信息(哪段路面寬,哪段路面窄,哪段坡度高,哪段坡度低),還提供了數量的信息(有幾個人,幾輛車,幾棵樹)。在吃飯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一對應的數量關係,如:俺家有幾口人,桌上有幾雙筷子,幾塊碗,幾根湯匙,幾種菜等等。這些數學信息在生活中若隱若現,但都切切實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去捕捉、去發現。因此,教師應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注意周圍的事物,從中找到自己身邊各種各樣的數學,讓數學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相互作用,從而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在此過程中,環境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孩子們也將會對數學產生初步的興趣,同時,也將體會到學習數學是一種樂趣。

二、走進生活,體驗數學

數學規律是客觀的,抽象的。學習數學對於知識經驗缺乏的孩子來説,是有一定的困難。教育者必須引導孩子走進生活藉助具體的.事物,把客觀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讓數學具有實際的意義。例如:“2”可以表示:2個人、2個蘋果、2朵花、2棵樹等等,這樣數學在生活中逐漸內化,從而形成數學的概念。此時,當你在生活中看到具體的事物,就可能會從更多的角度去認識和描述周圍的事物,如:看到氣球、花、樹,不但會從形狀上去觀察它,還會從數量上地數一數:幾個氣球、幾朵花、幾棵樹,把事物與數量聯繫起來,使事物具有實際的含義。久而久之,數學融入孩子的頭腦中、生活中,便成為他們觀察和思維的基本方式,或者發展成為一種思維定勢,這樣,數學思維在幼兒頭腦中也就鮮活起來。幼兒以這種觀察——發現的方式感受數學、體驗數學,這就是一個主動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個性化體驗的過程。

三、運用數學,迴歸生活

抽象的數學概念一旦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幼兒對數學也就充滿了興趣,在生活中,習慣於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生活中就出現了許許多多呈出不窮的數學問題。例如:來了3個客人,就得拿3雙拖鞋;2個蘋果分給4個人吃,怎樣分才一樣多;小明住在第幾層樓,乘坐電梯時,應按哪個數字碼;在回家的時候,應走哪條路比較近,且省時間……因此,教育者就要引導幼兒利用數概念進行簡單的實際運用,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孩子們應用數學概念及其簡單運算來解決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小難題,真正的數學也便產生了,而此時數學的產生總是伴隨着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成功和喜悦,孩子們不但獲得成功感,而且將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學習過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數學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每個人發現規律的方式卻是主觀的,是一種個體體驗。建立在這種個性化體驗之上的數學概念,可以稱之為自己的數學。以這種友善的方式出現在孩子面前,出現在生活中的數學,它將會使幼兒學得輕鬆,學得有趣,也將是最有親和力的一門科學。

數學教育隨筆15

從今天上午開始,由華東師範大學李樹培教授給我們開設《中國小教師教科研成功階梯》課正式開課了,共用七個半天的時間,着重幫助我們認識、掌握、運用教育科研手段來研究教學問題,這種系統化的培訓應該是我們這些基層教師迫切需要的,對參與培訓老師們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李教授採用的是參與互動式培訓模式,參與案例、學員反思、經驗分享等方式,引導大家零距離地接觸教育科研,近距離地思考教育科研,從大家的反饋可以看出,不少老師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收穫。

然而,在聽課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教育科研為什麼大家都能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都能感受到它的巨大效益,但在實際教育生活中卻總是那樣不盡人意呢?

李教授發放的材料中,鄭金洲教授總結了當前學校教育科研存在的八大問題。實際上,當前的學校教科研還存在很多見怪不怪的現象,其中,比較特殊的有以下幾方面:

1、立項多研究少(空談)。出於各種功利的需要,現在的很多學校、教師都熱衷於課題的申請立項工作,可以説在課題申請立項的過程中做足了文章,一旦申請被批准立項後,馬上轟轟烈烈地進行開題儀式,之後不少課題就被束之高閣,真正在實踐中做研究的少,有創見的更少。

2、材料多行動少(空心)。經常參與省、市級課題的結題工作,有些學校對結題工作很重視,材料裝訂的可謂美輪美奐,不僅裝訂的漂亮,而且內容很“厚”,分門別類,文字、圖片、視頻、軟件等。可你仔細去看這些材料,你會發現,真正反映課題實施的具體材料並不多,很多都是學校教學活動,學校把課題當成了“框”,學校所有的材料都往裏面裝,看起來很多、很厚,可真正做課題的材料卻很難找到,從中可以發現學校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實質性的行動太少了。

3、宣傳多效果少(空洞)。當前不少學校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更關心的外在的'形象宣傳,每每總結、彙報都會羅列出學校有多少個課題在實施,有什麼樣的成果。可按照學校的彙報成果去深入下去了解,往往又很難有具體的實驗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課題可以提升學校的品味,提升學校的形象。再加上説比做容易的多。

正因為當前的教科研存在很多的問題,老師們面對課題研究時心情是複雜的。因為,他們知道作為專業成長的有效催化劑,課題研究是教師由經驗型向專業型轉變的有效平台,可面對當前各地學校課題研究的實際現狀,老師們又不願參合,他們看到過別人是怎麼把一個沒有做的課題順利“結題”的,不願為此而同流合污。那份內心的矛盾與糾結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若用時髦的詞説“想説愛你不容易”。

如果破解當前中國小教育科研中的這些問題,我看單純地從學校、從教師層面可能不能解決問題,需要讓教育科研迴歸到本元,迴歸到它的教育科學研究上來,或許這可能才是解決當前學校科研亂象的一個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