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閲讀 閲讀(2W)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歷史,豐富深厚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其中端午節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節日,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風俗,下面一起看看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1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2、洗龍湫水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3、包粽子、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農村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4、插菖蒲、艾條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農村每户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5、喝雄黃酒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説,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羣龍行雨之時,在農村,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6、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7、煮大蒜

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農村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8、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農村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説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

9、掛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農村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10、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11、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在農村,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12、遊百病

貴州地區農村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2

端午節的風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説,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2、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後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3、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説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藥、香藥、硃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着,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後再用綵綢刺繡,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第2張
  

4、懸艾葉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裏打掃乾淨之後,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別於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藥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

5、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稱為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時期崇敬五色,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剋,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節那天長輩們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繩不可以弄斷或者丟棄,據説佩戴五彩繩的孩子可以消災避難,以防蛇蟲傷害。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3

端午節的由來

1、一是紀念屈原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二是紀念伍子胥説。此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説:“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

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裏,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紀念孝女曹娥説。傳説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4、四是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第3張
  

端午節有哪些寓意

我們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的別稱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

傳説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説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製作成我們現在的粽子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