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戀愛>

七夕節吃什麼

戀愛 閲讀(1.94W)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又叫作乞巧節,傳説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次的相逢,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都不相同,一般都稱為吃巧食,“巧”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下面看看七夕節吃什麼 。

七夕節吃什麼1

七夕又叫作乞巧節,傳説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次的相逢。織女是天女,主司瓜果、絲帛和珍寶。乞巧節的食俗主要是擺設“巧果筵”,包括花糕、花點、花瓜、花果。除此之外還有用餃子、餛飩、麪條和油果子等做節日食物,統稱為巧食。

1、巧果

七夕也有應節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種叫作巧果。浙江的杭州、寧波、温州等地的人們會在這一天做巧果。

巧果主要用油麪糖蜜等做成,把白糖糖漿和麪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勻後攤在案板上捍薄……再經過油炸等一系列工序。

巧果種類極多,可以做成剪刀、梨、茄、瓜、小雞、小豬、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模樣。

在上海,崇明人以麪粉加糖水揉成粉團,然後擀成薄皮,切片後放入油鍋煎炸,成為香脆食品,俗稱“吃烤”。

七夕節吃什麼

2、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巧芽面的主食是豆芽和麪條。吃巧芽面,愛情也許就會發芽。

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3、巧飯、餃子、巧餅、油飯

北方很多地方,七夕這一天要吃巧飯。如山東鄄城、曹縣一帶吃巧巧飯、包餃子,七個要好的.姑娘湊在一起包餃子,包進去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吃到銅錢的生財、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很快婚嫁。這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河南新鄉一帶的姑娘也會包餃子、烙餅、擺麪條湯和新鮮瓜果,數目都是七,來祈求織女送巧。

山東膠東一帶,姑娘們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樣的餅饃食品,稱作巧餅。福建邵武地區,七夕節也做麪餅,亦稱為巧餅。

福建廈門地區,除了用鮮花和瓜果祭拜之外,還做油飯和“七孃媽亭”來祭織女。閩南還有習俗要在七夕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紅糖糯米飯。

4、巧果(五子)

在七夕節當天少女、婦女都會提着新鮮的水果和“五種巧果”去拜織女。這裏的巧果包括花生、桂圓、榛子、瓜子、紅棗五種寓意吉祥的食材。

5、巧酥

巧酥是傳統名點之一,最早製作巧酥是為了慶賀牛郎、織女農曆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同時也是為自己祈求幸福。

七夕節,古代民間的很多糕點鋪子都會製作出於“織女”、“牛郎”形象的酥糖,並稱之為“巧人”或者“巧酥”,售賣時稱為“送巧”。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保留着這個傳統習俗,用油酥麪包上豆沙餡、五仁餡、蛋黃餡、水果餡、香腸餡等烤制。

6、瓜果

在七夕節當天人們選取時令水果,用刻刀將瓜果雕刻成花、鳥等象徵吉祥的圖案,人們將這種瓜果稱為“巧瓜”。

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吃各種土產小吃,特別是菱角,稱為咬巧,還會吃花生和棗子。在廣東四邑,七月七晚上,家家户户在院裏設好案几,擺上供品,因菱與靈同音,供品中菱角是必不可少的。

7、麻老

閩西地區人們喜歡在七夕吃一種叫作麻老的東西。龍巖人把麻老視為七夕的乞巧之物,它象徵忠貞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也象徵“財丁兩旺”。在龍巖,父母會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必須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嫁後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挑送,親戚朋友在七夕前也大送麻老。

麻老主料為糯米,經過老師傅巧手製成“米香”,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調入“米香”,配以葱花、花生等,快速壓制切片即可。

8、南京

在南京,老南京人過七夕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用糯米麪加上豆粉和麥芽糖水製作而成,搓成長長的圓條,放到油鍋中炸熟。最後再裹上白糖。

9、蠶豆

蠶豆諧音“纏豆”,“分豆結緣”是福建沿海地區七夕節特有的習俗。

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正在熱戀中的男女也會同吃一把蠶豆,寓意把好事緊緊地纏住,永不分離。

10、吃雞

這個傳統在江南地區尤為顯著,在浙江金華、武義一帶有七夕殺大公雞的民俗,傳説是清早沒有雞報曉,牛郎和織女就可以永遠不分開,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

七夕節吃什麼2

七夕節吃餃子、巧果、酥糖、巧巧飯、瓜果等等。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都不相同,一般都稱為吃巧食,“巧”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人們追求心靈手巧、閤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餃子、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雞、桂圓、榛子、花生、紅棗、瓜子、酥糖、七寶羹、花瓜、蠶豆、菱角、麻餈等食物。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七夕節這天吃的傳統食物有所區別。

七夕節吃什麼 第2張

七夕節中國傳統吃什麼

七夕節,古時稱為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會進行祈福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以及坐看牽牛織女星等活動。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被稱為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是用油、面、糖、蜜等食材製作成的糕點,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甜點。

七夕節吃什麼3

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對於七夕節,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熟悉了,七夕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有之,歷史悠久。而在七夕節這一天,也形成了許多的習俗文化,對於這些習俗文化,很多朋友都不一定清楚,那麼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七夕節都有哪些風俗吧。

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 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説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吃什麼 第3張

《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説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農曆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 魁星”系 北斗一 星宿名。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 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 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麪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