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醫療>疾病治療>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疾病治療 閲讀(1.62W)

根據數據調查説明,腦中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近年來越來越高,一直是國內主要死因之一,那麼腦中風有哪些種類、症狀、表現,發生之時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置方式以及居家護理等。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腦中風為老年失能主因之一

腦血管疾病是由於供應氧氣與養分的腦部血管發生病變,產生腦部組織缺氧壞死,因而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一般稱為「腦中風」,而臨牀上一般可以分為暫時性腦缺血、腦梗塞與腦出血三大類。依自行研究資料顯示,所有中風患者中約六-七成為缺血性腦梗塞,三成為腦出血。

根據台灣調顯示,平均每天有30人死於中風,相當於每 48 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因此腦中風在台灣是相當常見的一個疾病。 根據國內研究統計顯示,35歲以上的成年人的腦中風發生率,女性約每年3.3/1000,男性則為每年4.7/1000,而針對50歲以上的 資料顯示,每年發生率為5.27/1000,而50歲以上第一次發生中風後一個月死亡率約為24.5%,而若是複發性中風患者,死亡率更高達60%。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第2張

腦中風的症狀

隨着致病的原因不同,腦中風的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最常見者為腦梗塞所導致的中風,此類中風出現後常會有持續惡化的情形,常見於睡夢中發作,睡醒時發現症狀的出現,而腦出血型的中風常見於活動中,如情緒激動時、運動時或白天活動時期。

※臨牀上出現上述表現,均須立即就醫做確認診斷是否為急性中風。

當患者發生中風症狀時,隨着中風發生部位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當出現症狀時不可輕忽,要及時就醫,以獲得及時的診斷與處置。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第3張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第4張

腦中風的診斷

當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時,宜儘速就醫,醫師會安排病患進 行血液學檢查、尿液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等,以排除因貧血、感染或低血糖等問題所導致類似中風的症狀;此外,也會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以輔助診斷中風類型及確認中風位置 與嚴重性。

若懷疑為腦部血管動脈瘤或頸動脈血管狹窄或阻塞時,必要時,還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攝影檢查或腦血管超音波檢查。

迅速正確處置避免中風絕境

急性中風因為必須快速診斷與處置,以降低後續失能程度,因此多數症狀發生後,應立即尋求急診醫療或神經內科醫師協助。但若症狀較為不易判斷或是症狀已經持續數天者,可就近及時至附近基層醫療院所先尋求協助監別診斷,來判斷是否需要轉診協助。

儘速就醫,搶救黃金期

「及時」且「快快快」是中風治療最重要的原則,建議要熟記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神經學會所大略區分的中風五大類症狀,當突發性的出現這五種症狀時,千萬不可輕忽,應於症狀發生後直接至醫院急診室就診,並明確説明發生症狀與發作的明確時間,提供醫師參考,以取得黃金治療期。

提供醫師詳細的病人病史除了儘快就醫外,詢問病史是醫師診治的重要步驟,病人與家屬必須提供臨牀醫師「足夠的」且「明確的」資訊,讓醫師能快速 做鑑別診斷,儘量避免模糊不清與曖昧不明的敍述,例如:「我 猜……」、「應該是……」等説法。

雖然遇到事情發生時會驚慌,但若能提供醫師足夠的訊息,對 於中風的診治是有很大助益的。

腦中風的常規治療原則

除了腦部出血或梗塞的問題外,腦中風還可能引發呼吸道不暢通、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導致營養攝取不足與頻繁嗆到、急性尿滯留與尿道感染等狀況,均須按照病情,給予適當的照護與治療。

家屬應主動提供醫師病人的詳細訊息

1.症狀發生的時間點,是突然發作,還是慢慢發作?

2.症狀是持續惡化、維持不變或已經改善?

3.明確地陳述發生的症狀。 提供病人的慢性疾病資料,尤其是心臟病、心律不整、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常見的危險因子。

4.提供病人日常使用的藥物名單與過往藥物過敏病史。

把握黃金3小時

急性中風的診斷最重要的是確認中風類型,若確認診斷為梗塞性腦中風,即必須在中風症狀發生3小時內的黃金期,針對適合的病患給予血栓溶解劑藥物治療,可以提升約30%症狀改善的機會,能夠有效減少中風所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出血型與暫時性腦缺血沒有特殊的黃金3小時,暫時性腦缺血也須緊急就醫,但症狀通常很快改善因此也常用不到血栓溶解劑。

血栓溶解劑治療本身亦會增加出血風險,因此使用時須注意患 者年齡介於18?80歲之間,且為非腦出血性中風,並需要排除對藥物過敏、血壓過高、血小板過低、血糖過低或過高,以及過去10天內曾動過大手術或有嚴重創傷等特殊狀況,才能施打。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反應 腦中風的臨牀表現 第5張

避免加重神經損傷的程度

除血栓溶解劑外,治療的目標主要是避免再次發生中風,因此醫師常會給予血小板抑制劑(如阿斯匹靈等)與抗凝血劑(如 Warfarin)等;若合併腦壓上升,則給予降腦壓藥物,避免出現腦 水腫壓迫,且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因便祕與排尿困難等造成腦壓升高的行為。

治療目標為預防再中風

急性期治療的同時,必須控制高血糖、高體温與高血壓等狀況,避免加重急性中風之神經損傷程度。然而,血壓控制於急性期可放寬治療目標,醫師也會根據臨牀狀況調整,避免過度降低血壓而影響腦部血流灌注不足,導致缺血區域擴大。

然而,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會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施行手術取出血塊,若排除手術需要,則治療原則主要針對血壓控制與出血原因處理以避免二次出血。

經過急性期,進入穩定期後,治療重心便轉移至預防再次中風,因此醫師會評估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頸動脈狹窄、心律不整、抽煙、酗酒等),並給予適當的控制,以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恢復期則以復健療程為主,一般復健黃金期為6個月至1年。

立即改善症狀--避免加重神經損傷--預防再中風--復健訓練

良好的醫病溝通是復原的關鍵

當就診後診斷確認是中風時,醫師會先告知病患中風的原因為何,然後説明後續處理原則,大多數的中風為腦血管梗塞或是出血性腦中風兩種病因之一。 

家屬也可以直接詢問醫師治療的原則與方向,例如:這次中風的危險性有多高、危險期多長、後續症狀的變化情形、是否會有並 發症與需如何避免、後續恢復期要如何治療、如何照顧中風的家人等。 除了上述原則性的討論外,醫師還會針對特殊情形予以説明,例如急性期血壓與血糖的控制標準,患者是否需要鼻胃管灌食與尿管導尿等。 

若為出血性腦中風,診治時常會同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確認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出血性中風的選項之一,與醫師討論時,須明確瞭解手術風險與預期預後,才可以作為是否決定手術 的參考。

中風急性期治療常需要緊急處置,因此需要詳細與醫師做詢問與討論,瞭解後,才能決定是否要給予血栓溶解劑或是手術治療 等,若想諮詢第二意見時,就要先考量是否會導致病情延遲;而當進入中風穩定期與後續復健恢復期時,能與醫師良好溝通配合是相 當重要的關鍵,若無法和醫師建立良好關係的話,可尋求第二個諮詢醫師,但需要取得前一次的中風治療過程與目前治療方向的病歷資料,供第二位醫師參考。 

中風後,除了少數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患者外,多數患者治療目的為避免再次中風,而非治癒當次的中風問題。然而,當次中風所導致的後遺症需要一段復健療程的治療恢復期,因此病人必要 與主治醫師建立良好溝通與較好的醫囑遵從性,對患者才有最大的助益。

藥物整合居家控制更好

高齡的腦中風病人常常伴有多重疾病,並常因此導致出現多重 藥物使用的機會,藥物種類過多也會導致藥物服用錯誤機率上升與 藥物交互作用及不良反應機會增加,因此注意其身體有無任何不適 與對藥物的反應很重要,在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調整藥物的參考。 另外,在病情穩定的情形下,透過固定醫師整合所有藥物也是一個 可以考慮的方向。

注意有無任何出血症狀

為預防腦血管疾病,長期藥物處方是必須的,因此有適當的藥物遵從性才能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為預防中風的血小板抑制劑(如阿斯匹靈)、抗凝血劑(如Warfarin)及降血壓藥物。

使用血小板抑制劑與抗凝血劑時,必須注意病患是否有出血的症狀,例如:牙齦出血、腸胃道出血(如黑便或血便等)、血尿與皮膚於青等,若有這些症狀時,即必須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或停藥,而抗凝血劑藥物則須規則監控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必要時調整劑量,來避免出血風險。

備妥用藥紀錄幫助醫病溝通

由於腦血管疾病屬於長期慢性病之一,醫師多數會開立慢性處方籤,因此回診時間多為2?3個月,不過有些長者可能因為中風後遺症導致行動不便,而不願回診,因此回診時如果有身體不適與藥 物不良反應的相關紀錄,就更好與醫師溝通了。此外,某些降血壓藥物會導致下肢水腫或是咳嗽等症狀,而藥 物劑量過高也會導致低血壓或是姿勢性頭暈,有時也會有昏厥症 狀,因此都需要詳細記錄,以提供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參考。若因病情需要而調整用藥,須避免要求醫師開立處方籤,按時回診,以減少調藥後有出現不適時不易追蹤不良反應的狀況。

常規血液檢查預防復發

除了藥物控制外,腦血管疾病常會伴隨糖尿病、高血脂與心臟 病等慢性疾病,這類疾病的控制也會影響腦血管疾病的複發率,因 此需要常規進行血液檢驗。但若需要接受空腹血糖與血脂肪(尤其是三酸甘油脂)檢驗時,需要空腹8小時再進行抽血,且檢驗前也不能服用藥物,但需準備餐點,於檢驗後服用完飯前藥物後,馬上服用餐點,以避免低血糖症狀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