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醫療>醫療常識>

誰在搶走海底撈的生意 海底撈的鍋底有幾種

醫療常識 閲讀(2.88W)

現在基本上各個城市都有海底撈的身影了,但是聽説在2021年的時候海底撈虧損了不少導致很多家門店都關了,海底撈的生意究竟是誰搶走的呢?海底撈的鍋底一般是有哪幾種的?

誰在搶走海底撈的生意

300家門店關閉3個月後,海底撈發出了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預警。

2月21日,海底撈發佈的公告顯示,公司2021年收入預計超過400億元,預期淨虧損約38億元至45億元。當日,海底撈股價報收19.08港元,總市值僅剩1056億港元,相比一年前的最高市值4544.75億港元,蒸發了七成之多。

根據海底撈2021年中期業績公告,其上半年實現營收200.9億元、實現淨利潤9452.9萬元。這意味着,海底撈的虧損,基本都是下半年產生的。海底撈也表示,虧損是300餘家門店關停及餐廳經營業績下滑、疫情反覆的衝擊等原因導致。

不過,在海底撈關店收縮的這半年時間裏,火鍋江湖卻翻湧不止。

巴奴、周師兄、珮姐等川式火鍋品牌均拿下億元級別的大額融資,加速向全國市場擴張。粵式火鍋品牌撈王和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更是衝刺上市,有望成為繼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之後的“港股火鍋第三股”。

一眾地方品牌的圍剿,對海底撈來説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多位分析人士看來,如今的海底撈,更像是處於困境反轉的等待期,或將通過調整資產配置挽救整體盈利能力。

而那些擴張期的新品牌,要想搶得更多市場份額,甚至是跟海底撈掰一掰手腕,從門店規模、盈利能力、品牌運營等方面來看,目前可能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火鍋仍是餐飲行業的一片紅海,競爭也正在走向“內卷”,要想分得八千億市場的一杯羹,無論新老玩家,都有許多功課要做。

地方火鍋,“圍剿”海底撈

去年11月,海底撈一口氣關閉了300家門店。

這是瘋狂擴張的代價。截至2021年年中,海底撈的門店數是1597家,其中多達829家是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新開的,這比它過去25年的門店總數還多。

店開多了,但錢難賺了。關鍵數據都在下滑,新店盈虧平衡期和回報期拉長、總翻枱率連續下滑、多家門店經營未達預期。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一線城市門店翻枱率跌至3次/天,這是國信證券測算的海底撈單店盈虧平衡線。

直至去年底,海底撈不得不作出大規模關店決定,稱將適時收縮業務擴張計劃,若門店平均翻枱率低於4次/天,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店。

老大想求穩,但翻滾的火鍋江湖不會因此而平息,相反,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行業“小弟”們紛紛暴露出逆襲的野心。

以往,最愛跟海底撈叫板的,無疑是從河南起家的巴奴火鍋。

對標海底撈,巴奴一開始是“照葫蘆畫瓢”學服務,無奈打不過,反其道而行強調起了“適度服務”;後來,巴奴找到了自己的爆款單品——毛肚,高調宣稱“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一炮而紅後,巴奴再次打出“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的slogan。

巴奴主打菜品“經典毛肚”

2012年,巴奴走出河南,進軍一二線城市,定位精品高端火鍋,平均客單價高達138.23元。但其門店擴張一直處於慢節奏。窄門餐眼顯示,目前巴奴毛肚火鍋在營門店只有81家,其中約80%的門店集中在河南和江蘇,在鄭州尤其具有規模優勢。

川式火鍋的成癮性、差異化的定位、特色產品的品類優勢,不僅為巴奴帶來了好看的數據,也讓它成為資本的寵兒。2020年3月,巴奴拿下番茄資本的近億元戰略投資。2021年6月,巴奴又獲得由CPE源峯資本領投的5億元融資,準備加速擴張,一年內實現門店數量翻倍。

除了巴奴,近半年時間內,周師兄、珮姐這兩個來自重慶的網紅火鍋品牌,也接連拿下億元級融資,拉開擴張的序幕。

先是2021年8月,重慶火鍋品牌“周師兄”獲得黑蟻資本的億元A輪投資。2022年1月,重慶火鍋品牌“珮姐”也宣佈完成億元級A融資。

成立於2017年的周師兄,憑藉特色爆品大刀腰片,成為重慶直營門店最多的火鍋品牌。窄門餐眼顯示,其目前在營門店有24家,客單價約為134元。

資本化的“周師兄”,開始瞄向全國市場。其創始人周到在接受36氪採訪時曾談到,味道、菜品、環境、服務、文化都好的火鍋,市面上幾乎沒有,“海底撈只是把服務做了”。他認為,火鍋競爭才剛剛開始,並稱“上海是必須拿下的城市”,“拿下上海就能拿下全國”。

與巴奴和周師兄相比,珮姐的門店相對分散,客單價也更低。窄門餐眼顯示,其客單價約為108元,目前在營門店有61家,分佈在重慶、江蘇、安徽等全國18個省級區域。據報道,2022年,珮姐計劃開設直營門店25-30家,開闢北京、廣州、杭州等新市場;未來5年目標,其計劃直營門店增長到500家。

川式火鍋們還在融資擴張,更小眾的粵式火鍋和海鮮火鍋,已經開始搶灘登陸二級市場。

去年9月,粵式火鍋品牌撈王提交招股書,衝刺“港股火鍋第三股”。撈王2015年成立於上海,主要覆蓋口味更為清淡的華東市場,大部分門店位於江蘇、上海和浙江。

招股書顯示,撈王旗下目前擁有撈王·鍋物料理、鍋季、撈王·心靈肚雞湯三個品牌,2021年客單價分別為123.9元、109.8元和108.2元。至2021年7月,撈王共擁有門店136家,根據招股書,主品牌“撈王·鍋物料理”在接下來三年分別計劃新開門店49家、75家、103家。

今年1月,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也披露了IPO招股書,擬登陸港交所募資約2億美元。

七欣天主打炒海鮮+海鮮火鍋的“一鍋兩吃”吃法,截至2021年9月,其在一線及新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客單價分別為139元、130元和119元。目前,七欣天在全國共有256家門店,大部分位於江浙地區,江蘇尤為集中。2022-2024年,七欣天預計新增門店300家,從華東地區擴張至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

火鍋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在這些融資、上市的新火鍋品牌之外,還有許多非知名品牌也在搶佔細分品類的市場份額。

百觀科技分析師畢名怡告訴開菠蘿財經,據統計,2020年底到2021年初,火鍋行業門店數增長幅度最大的三個品類分別是牛羊肉火鍋、小火鍋和海鮮火鍋,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0%、10%和6%。“川渝火鍋因為一直都是火鍋裏量級最大的品類,所以增幅變化不算明顯。”

“小弟”和“大哥”的明爭暗鬥

有人關店收縮、有人融資擴張、有人衝刺上市,過去一年,火鍋行業何以風起雲湧?

儘管海底撈把關店歸結於快速擴張所致,比如部分門店選址失誤、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KPI指標、企業文化建設不足、組織結構變革問題等,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海底撈“大收縮”背後有兩個事實:一是消費大環境變化下的“船大難掉頭”,二是海底撈正在失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通過對餐飲業門店數據的追蹤,畢名怡觀察到, 2021年上半年,餐飲行業門店整體業績處於環比下降的狀態,直到下半年才轉負為正。受疫情反覆的影響,消費者用餐場景發生改變,增加了在家飲食的頻率,預製菜大火以及外賣體量同比增長,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這樣的消費偏好變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線下餐飲行業的競爭。而海底撈、呷哺呷哺這類大型連鎖化業態,對環境的波動更為敏感,且會直接影響盈利能力。”她解釋道。

與之相反,對一些更小的品牌來説,由於本身體量小且處於高速增長中,環境對營收的影響不會很大,加上處於融資擴張階段,現階段的盈利情況不會被過多關注。

另一方面,海底撈“服務至上”的光環,在一眾“產品為先”的品牌圍攻下,也正在變得黯淡。

畢名怡向開菠蘿財經分析,對餐飲行業來説,影響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是口味、服務和性價比。“超預期的服務在早期可能會帶來一定新鮮感,但長久來看,消費者會更關注口味和性價比,但海底撈一直以來在口味和產品方面沒有特別突出的爆款。”

“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它的服務體系,但隨着全行業服務水平普遍提升,海底撈的差異化優勢就會弱化,無法支撐起它的高速增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曾向開菠蘿財經表示。

但海底撈的痛處,卻被新品牌集體盯上了。比如,巴奴搶佔毛肚品類、周師兄力推大刀腰片、撈王為豬肚雞代言……幾乎每一個新品牌,都找到了一個優於海底撈的爆款產品,讓消費者為之買單。

當然,新品牌能成長,不全靠自己的努力,也與中國餐飲行業上游供應鏈和下游消費者的變化有關。

“以前中國餐飲行業和明顯的短板是供應鏈不成熟,導致很多品牌難以實現規模化、連鎖化,門店運營效率大大下降,但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有了比較大的改善。”易觀分析資深分析師李應濤指出,另一個變化是,餐飲行業的數字化明顯提升,成熟的門店信息系統、外賣系統等,支撐起品牌連鎖化。

而在下游消費者端,隨着大眾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需求的升級,也就是,“消費頻次的增加、消費者成熟度的提高、消費偏好的多元化”,一個火鍋品牌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了。李應濤認為,新品牌更擅長用新型營銷方式迎合年輕人,加上資本對二線品牌的助推,火鍋行業正在形成“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

資本的青睞不難理解,“火鍋能解決餐飲行業的兩大難點,一是標準化程度高、可複製性強、容易連鎖化;二是供應鏈體系成熟、品質好把控。”李應濤説。

這也是火鍋能夠成為餐飲行業市場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品類的主要原因。東方證券調研預測,2023年,我國火鍋門店的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火鍋品類的行業集中度不足10%,即便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海底撈,市場佔有率也僅有4.7%左右。

“火鍋行業的市場空間,能夠容納2-3家與海底撈體量相當的品牌。”李應濤認為,新品牌還有晉升為頭部玩家的機會。

誰能跟海底撈“掰手腕”?

新品牌的“圍剿”,對海底撈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海底撈過度擴張後關店退守,客觀上給了新品牌搶佔市場份額的機會,但它不會“善罷甘休”。如今的海底撈,更像是處在困境反轉的等待期,試圖通過調整資產配置挽救整體盈利能力。

除了門店規模和消費者心智,海底撈相比一眾新晉網紅品牌最大的優勢,被認為是強大的供應鏈。

眾所周知,海底撈背靠頤海國際,雙方管理層重合度極高。頤海國際不僅為海底撈穩定持續地供給原料,還自2007年起被授權無限期、獨家、免費使用海底撈商標,生產海底撈品牌零售產品。而海底撈則憑藉強大的門店規模,反哺頤海國際做強供應鏈。

“頤海國際作為海底撈的供應鏈公司,已經從成本中心變成了利潤中心。一個餐飲品牌可能很難壟斷市場,但一家供應鏈企業,有很大機會在行業裏始終保持較高的市場佔有率。”李應濤表示。

那麼,未來,誰能和“斷臂求生”但底氣不減的海底撈打擂台?

可以看出,過去一年多拿到融資和尋求上市的品牌,多具有地域性特點,這也反映了火鍋行業品類逐漸細分的大趨勢。從處於高速擴張期的巴奴、撈王、七欣天的經營情況,或許可以一窺品類細分趨勢下新玩家的“戰鬥力”。

七欣天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前九個月,營收分別為12.9億、14.3億和14.8億,在此期間,七欣天的門店從115家增加至250家。規模優勢下,其原料成本、員工成本以及設備折舊率等都有所下降,因此,報告期內的利潤也有了明顯提升,分別為0.8億、1.7億和2.6億,對應的淨利率分別約為6.2%、12%、17.6%。

撈王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撈王門店數量從76家增至134家,營收分別為10.9億、11.2億和6.5億,對應的利潤分別為7992萬、6744萬和2145萬;淨利率分別為7.3%、6%和3.2%,均處於下滑狀態。

某諮詢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巴奴營業額增速保持在15%-25%/年,2020年營業額為16-18億元,其鄭州門店淨利率達到15%-20%,屬於行業中高水平。

2019年至2021年9月,七欣天也採取了漲價策略,堂食客單價從117元漲到131元,但招股書顯示,翻枱率反而從2.1提升至2.2。

2021年上半年,撈王的客單價回到了2019年時的123.9元,但翻枱率持續走低,下滑至2.4。

不過,從不同城市的翻枱率情況來看,撈王和七欣天在一線城市的翻枱率表現,普遍低於其平均水準。這也説明,地域性品牌要想實現全國化佈局,難度很大。

但巴奴在一二線城市的表現卻可圈可點。某諮詢機構數據顯示,北京首家巴奴門店客單價為160-180元,開業3-4年處於平穩狀態,據估算,該店平均翻枱率為4.5-5.5;西安某門店翻枱率甚至高達8+。

在李應濤看來,這是因為川式火鍋受眾面更廣、成癮性比較強。而這個品類,依然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現下一個“海底撈”的賽道。

但他也強調,擴張節奏非常重要。“一旦過度擴張、管理失控再關店收縮,不管是資本市場還是消費者,亦或是企業體系內的員工,信心都會受到打擊,可能會進入負向的惡性循環。”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對擴張中的新玩家們來説,接下來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增收,而是是否擁有在更大體量下進行運營的能力。

“一些網紅品牌,從0到1的階段增長很快,但從1往後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口味、品質、口碑等等,這需要靠長期的監測,在運營過程中摸索出來一套自己的經營理念。”畢名怡談到。

“地方火鍋除了滿足‘老鄉’之外,更需要考慮如何拉新、如何獲得其他地區消費者的青睞,這需要在菜品、口味上做文章。”凌雁管理諮詢師林嶽認為,這也是地域性品牌要實現全國擴張的必經之路。

誰在搶走海底撈的生意 海底撈的鍋底有幾種

海底撈的鍋底有幾種

目前海底撈火鍋共有8種口味的鍋底,分別是番茄鍋底、菌湯鍋底、牛油麻辣鍋底、辣旋風鍋底、三鮮鍋底、簡州火鍋鍋底、清油麻辣鍋底和豆花海鮮鍋底。當然還有不收取費用的清水鍋底。

誰在搶走海底撈的生意 海底撈的鍋底有幾種 第2張

海底撈的的酸梅湯是免費的嗎

大家都知道,通常我們在吃自助餐的時候,飲料都是留在最後喝的,因為一喝飲料就吃不進去東西了,所以在吃完所有食物以後,大多數的人都會打開一瓶飲料來喝,可是這時候一瓶飲料根本就不能全部進肚,喝過的半瓶的飲料放下那就扔掉了,所以這些飲料你是可以拿走的,而且服務員也是介意大家拿走的,畢竟不拿也是扔了,多可惜。

誰在搶走海底撈的生意 海底撈的鍋底有幾種 第3張

海底撈可以自帶食物嗎

價格方面,地區不同,略有差異。大部分店有自助調料台,有約20餘種調料,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任意調配;另外,還有免費水果,季節不同,水果也有所不同。

海底撈所有的菜品都是可以叫半份的,半份半價。這樣就可以品嚐更多種類的食品了,而且價格不高。因為食客很多,經常要排隊,餐廳就為等待的顧客提供免費美甲,美鞋,護手;免費飲料、零食和水果。並且服務員來自五湖四海,可以找老鄉服務,態度很熱情。 服務周到,甚至在衞生間裏都會有專人服務,包括開水龍頭、擠洗手液、遞擦手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