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養生>心理養生>

心理小知識科普

心理養生 閲讀(2.91W)

心理小知識科普,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性的學科,本門學科旨在研究人的心理、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態度。下面來了解心理小知識科普。

心理小知識科普1

關於心理健康的小知識有哪些

1、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

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悦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

他既有愉快、喜悦、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心理小知識科普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髮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

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

心理小知識科普2

1、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與行為異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即能夠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決心理困擾。

2、 心理健康“灰色區”示意圖

如果將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着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域。我們絕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處在中間的灰色區域,也就是説絕大部分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小知識科普 第2張
  

3、 心理健康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4、 關於心理的`糾正

(1)做心理諮詢的人不等於有精神疾病

(2)心理諮詢不是無所不能

(3)心理治療不等於“催眠術”。催眠術是一種治療技術,適合特定的症狀,人羣中約有15%的人並不適用。

(4)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例如心理問題,焦慮症、恐懼症等神經症,以及急性精神分裂症等都可以治癒

(5)心理學不是騙人的東西,它有賴於求助者的主動意願和積極參與,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5、 什麼時候你需要心理諮詢

當你覺得自己心理的負面情緒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或者你心中的負面情緒已經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了,這時,你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了。

心理小知識科普3

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指刺蝟在天冷時要彼此靠攏取暖,但又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

我們的人際關係就像刺蝟一樣,想靠近相依取暖,各自的刺卻將對方刺得流血,我們只能調整好姿勢,拉開適當的距離,才能彼此温暖,又不傷害對方。

美學上有句名言:“距離產生美”,我們不必擔心那樣的距離太遠而陌生,彼此留出一些距離,尊重對方的隱私,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缺點,這樣我們之間能更好保持和諧相處的關係。

不同人羣之間的距離會有差別,我們與陌生人、朋友和愛人親人之間的距離會逐漸靠近。

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也要保持一定的時間距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所以要避免無端佔用對方的時間,要尊重對方的正常生活。

野馬效應

野馬效應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至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

吸血蝙蝠吸食野馬的血是少量的,不足以致死,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的暴怒和狂奔。因外因而產生的劇烈情緒反應會危害我們的健康。

我們要做到:

1、究竟因何事而生氣?究竟值不值得?這樣做的'後果如何?“三思而後行”;

2、生氣的時候,別讓自己深陷進去,通過尋求他人幫助或者是一些放鬆心理的方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3、去讀書,去做自己熱愛的事,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樣你才不會被眼下的小事所影響。

我們不做情緒的奴隸,做情緒的主人。因小事而大動肝火,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要放大格局,心放開點,保持平和的心態,才會發現憤怒是多麼不值得,有種智慧叫活得通透,那就活得通透點吧。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人與人之間的泄憤連鎖反應,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到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上,而這樣的壞情緒會隨着社會鏈條不斷傳遞,傳染,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一個元素就成了最終的受害者。

與野馬效應不同,野馬效應只是一個人的情緒問題,而踢貓效應則會牽連到社會羣體,危害性更大。

在工作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人們的情緒愈發不穩定,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不至於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我們要接受確有的批評,要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學會控制和適當發泄自己的情緒,不然產生“踢貓效應”,就會激發更大的矛盾。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記得微笑哦,也許你的微笑不經意間治癒了我們的天空呢。

心理小知識科普 第3張
  

內卷化效應

內卷原是專業性概念,但現在已成為社會性熱詞。

“內卷”作為一種亞文化放映出了羣體性的社會焦慮,指的是一種過度的競爭和攀比,形成一種無意義的內耗,只會讓人覺得付出的越多,活的越累。

我們要正確認識“內卷”和“有效競爭”的區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要找好自身的定位,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人們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語言的效果。就是心理暗示,你期待什麼就可能得到什麼,反之亦然。這就説明了積極的心理作用有着強大的力量。

在工作和學習中,無論遇到何種壓力,都要對自己説:“我能行!加油!”這樣你有更大的動力和毅力堅持下去。

飛輪效應

將靜止的飛輪轉動,一開始你要花很大力氣,你不斷地推動,到最後你在推動飛輪的每一步中所做的努力使飛輪轉動得越來越快。

你要相信:越努力越幸運,每一次值得改變都需要量的積累,你要靜下心來,慢慢地把自己變得優秀,讓自己的飛輪轉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疤痕實驗

心理學家將10位志願者的臉化成有傷疤的粧容之後又悄悄擦去,讓志願者誤以為臉上還有傷疤的粧容,之後志願者們就去到人羣中,誤以為人們的任何行為都與自己的“傷疤”有關,其實他們的傷疤粧容早已消失,而他們卻將“傷疤”牢牢裝在了自己的內心中。

你認為別人討厭你,認為別人對你有惡意,認為這世界不公,都是因為你帶着莫須有的“傷疤”看這個世界。所以不妨試着去忘記“傷疤”,用充滿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也許你會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