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熱門】語文教案範文錦集9篇

閲讀 閲讀(2.9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語文教案範文錦集9篇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草原上的鷹和人們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它能夠幫助人們瞭解天氣的變化,能夠幫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難。

3、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重點:通過閲讀,去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解答課後練習第三題。

教學準備:一幅鷹的掛圖投影片

二、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內容:

藉助拼音,帶着思考題獨立閲讀思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

三、教學過程 :

1、用圖導課。

①出示掛圖。談話:圖上畫的是什麼?你們見過它嗎?

(貼圖)

②出示課題,看看草原上的鷹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板書課題)

2、藉助拼音閲讀課文,把不懂的詞語畫下來,再查。

3、説説有哪些詞語不懂,現弄懂了哪些。

4、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丟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塵這幾個字是翹舌音。

狂、汪、當、清這幾個字是後鼻音,要讀準確。

5、認真閲讀課文,獨立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課有幾個自然段?仔細想每段都寫了什麼?

②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鷹能預報天氣?

③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鷹能幫什麼忙?

四、組織小組針對思考題進行討論

第一節

教學內容:交流討論情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五、教學過程

1、指定四位同學讀課文

2、根據思考題,全班交流討論情況。各抒己見,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提出來。

3、師生共同學習,分析文章重點。

①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段寫了什麼?(點明鷹和人們的關係)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②提問:鷹能預報天氣你是從哪幾段看出來?

(1)指名讀2~3段。

(2)對天氣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

(3)提問:情況有什麼不同?(時間不同,活動情況不同,天氣變化不同)都是怎樣?

(4)天氣變化(由好到壞)過程分了幾步敍述。請你畫下來,説一説。

3.小聲讀第四段,思考:這段有幾句話?每句是什麼意思?

(1)提問:當人們迷失方向時會是怎樣呢?這時,你應該怎樣做?

(2)理解眺望一詞的意思,用動作演示。

(3)用肯定的'語氣讀第一句話。通過讀理解如果就,要是就的意思。

(4)提問:鷹為什麼能幫助迷失方向的人克服困難呢?(因為鷹的生存離不開水和食物,有鷹存在的地方,也就有水源,牛羊和村莊。)理解或許的意思,可讓學生用換詞方式弄懂意思。

③讓學生討論:説説鷹的這些作用是它本身直接告訴人們的嗎?(①長期觀察總結出來。②利用動物活動為人類服務。)

4、教師小結

5、有語氣地朗讀全文

語文教案 篇2

人教版國中語文教學設計

8年級《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於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醜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於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讚美,並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於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當

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髮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着。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欲:想要。

盡:到頭。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髮: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如此(古義:像這樣説如此今義:這樣)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裏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今義:口液)

遂與外人間隔:間隔:隔絕,不通音信;現代:隔開。

皆歎惋:歎惋:驚歎,惋=驚;現代:驚歎惋惜。

尋病終:尋:頃刻,不久;現代:找。

4、詞類活用:

才通人通:使動用法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窮:形容詞-動詞走完

漁人甚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前:名詞-狀語向前

一詞多義:

之: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舍:①捨棄“便舍船”②房舍“屋舍儼然”

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不久“尋病終”

志:①做標記“處處志之”②標記“尋向所志”

向:①以前“尋向所志”②對着“眈眈相向”

為:①w?i作為,動詞。“以捕魚為業”②wai對,向。介詞。“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①於是,就“見漁人,乃大驚”②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復:①又“復前行”②再“不復出焉”

遂:①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②遂迷(最終,終於);

武陵人捕魚為業:即以捕魚為業,靠捕魚作為職業。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為:作為。

緣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緣:沿着,順着。

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遠近:偏義複詞,文中僅指遠。

落英繽紛:地上的落花雜亂繁多。落英:落花,一説剛開的花。繽紛:雜亂繁多

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捕魚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捕魚。異之:以之為異。之:指見到的景象。

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又繼續向前劃去,想走到林子的盡頭。復:又,繼續。前:向前(方位名詞作狀語)窮:窮盡。

林盡水源:盡:消失。

便得一山:得:發現,看見。

才通人:僅僅容一個人通過。才:副詞,只,僅僅。通:使??通過。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然:??的樣子。

土地平曠:曠:空闊,開闊。

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之屬:這一類。

阡陌交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的叫阡,東西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往來:名詞,代往來的人。種作:名詞,代種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黃髮垂髫:黃髮:借代老人,舊説長壽的象徵。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樂:怡然:快樂的樣子。

乃大驚:乃:竟然。

問所從來:所從來:從何處來,所,處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詳盡。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問的問題。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鹹來問訊:鹹:副詞,都。問訊:訊=問,打聽,詢問。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雲:説。先世:先輩。亂:戰亂。

率妻子邑人:率:帶領。妻子:“妻”與“子女”。邑人:同鄉人,鄉鄰。來此絕境:絕境:與世人隔絕的地方。

遂與外人間隔:遂:於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間隔:隔絕,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漢:乃:副詞,竟。

無論魏、晉:無論:不用説,更不必説。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此人:漁人。為:給。具:同“俱”詳細。所聞:所知道的世事。

皆歎惋:皆:都。歎惋:驚歎,惋=驚。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其:他們的。

停數日,辭去:停:居住。辭:告別。去:離開。

此中人語云:語:告訴。

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為:對。道:説。也:語氣詞。

既出:既:副詞,已經,以後。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順着。向:原來的,先前的。

處處志之:志:做標誌。

及郡下,詣太守:及:到。詣:拜見。

説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遣:派

尋向所志:尋:尋找。向:原來。所志:所做的標誌。

遂迷不復得路:遂:結果。

聞之,欣然規往:聞:聽。之:漁人去過桃花源一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往:計劃前去。

未果,尋病終:果:動詞,實現,成為事實。尋:頃刻,不久。

後遂無問津者:遂:就。問津:問路,尋訪。者:??的人。

三、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2、收集文中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2.概括每個自然段段意,體會全文的思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清文章結構,把握語言的具體內涵;

2、能力目標:感悟作者透過文字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標:領會文章的美學特點和審美價值;

教學重點:語言內涵的把握和領會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寫做特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堂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且初步瞭解了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具體地瞭解作者透過這些文字想要表達什麼內容。指名説出課後收集的文中古今異義的詞以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成語明確:

芳草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今義;不管(連詞)

説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成語:世外桃源落英繽紛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1、請大家再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

2、試着給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②):漁人進入桃花源及其所見所聞;

第三部分(③):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結合內容,把握內涵:(接下去我們就按照文章的層次去一同揭開桃花源的真面目)

1、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語文教案 篇3

能説會寫

要是有了它……

教材簡析

本課是“能説會寫”中口語交際訓練項目。本次訓練意在讓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地進行奇思妙想,想象出一種自己最理想的東西來,併為此作了4點提示。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敢想,特別是敢説的能力。

設計理念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交際情境,營造和諧、寬鬆的活動氛圍,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口語交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性積極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初步使學生具備查閲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2.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語言實踐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開動腦筋思維,敢想、敢説,敢於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

3.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與他人進行口語交際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能把自己想象到的東西介紹清楚,並能説出特點和用途。

教學準備

1.提前讓學生蒐集有關發明創造或科學幻想的圖書、資料。

2.“一家三口因看電視而爭吵的情境”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龍龍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同學們都很羨慕他。可今天這一家人卻吵了起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大屏幕。(播放課件:龍龍一家人為看電視爭執起來,媽媽要看電視劇,爸爸要看球賽,龍龍要看動畫片。)

2.龍龍想請大家來幫忙,幫他解決一下家裏的`矛盾。怎麼解決?請大家想一想。(生想後自由發言)

3.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假如有那樣一種東西不就好了嗎?現在,我們就以“要是有了它”為話題,請同學們來個奇思妙想,想象出一種你最理想的東西來怎麼樣?(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明確要求

1.請同學們打開書讀一讀書上的提示,看看書裏都提出了哪些要求。

2.生讀完後指名彙報。

三、介紹資料,引出話題

1.老師前幾天已經佈置大家蒐集有關發明創造或科學幻想的書籍、資料,現在誰願意把自己找到的資料介紹?(指名介紹)

2.這些資料給了你什麼啟示?誰願意説一説?(指名説)

3.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這些科學發明都是發明者先有了奇思妙想,再去動手實踐才創造出來的。也有許多科學發明都是先從科學幻想開始的。

四、開動腦筋,奇思妙想

1.同學們,你們想成為小發明家嗎?那就請你們開動腦筋去想象,讓想象插上翅膀去飛翔吧!把你最想要的東西想象出來,它也許就會成為你明天的發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交流蒐集到的信息)

2.播放輕音樂,讓學生靜靜地思考。

3.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討論一下各成員的創意,準備彙報。

五、再創情境,表達創新

1.同學們,現在老師就是某發明公司的負責人,現場招聘一位小發明家,你們願意幫老師做小評委嗎?看誰能成為我們班的小發明家。(交待口語交際要求:説清發明物品的名稱、特點、用途,如果能配圖説明就更好了。)

2.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小組推薦的發明,其他學生進行評議,師相機引導、點撥,注意肯定有獨到之處的想法。

3.評選出小發明家,頒發證書。

4.老師真為你高興!不過其他同學也不要氣餒。只要你們善於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相信你們都會成為小發明家的。

六、拓展延伸,課外練筆

由於課堂內時間有限,許多同學的奇思妙想都沒有機會説聽。那麼就讓我們課後動筆把自己的創意寫一寫好嗎?(得到回答後)那就請同學們回家後把你的發明想法寫在裏,然後讀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來分享一下你的“發明”帶來的快樂吧!

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詞句。

2、學習抓住重點,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讀書方法,並學會用自己的話介紹課文內容。

3、從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知道嗎?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這塊高原上還有兩個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峯——珠穆朗瑪峯和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隨着作者足跡去領略一下那裏的神奇風光。

自由朗讀,憑藉拼音讀準生字字音,並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二、自學反饋,質疑問難

1、指名分節朗讀,結合對生字讀音的正音。(如:“移、脈、卉、罕”等)

2、説説作者從哪幾方面向讀者介紹大峽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

b.……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

c……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

3、質疑問難,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三、抓住要點,簡要複述

1、默讀課文,抓住每一段的要點,思考具體內容。

2、指名概括課文的內容。

深入研究,品味語言

要求按下列問題讀書思考:

a、作者用什麼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b.課文中一連幾處用了“從……到……”的句式,讀了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麼了?

c.為什麼把九個垂直自然帶比做“凌空展開的一幅神奇美麗的'畫卷”?

在各自研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然後全班討論,教師從以下幾方面點撥:

1、作者用非常具體、準確的數據來證明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峽谷。結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覆用“從……到……”的句式,使讀者形象地感到大峽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範圍廣大,形態多樣,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神奇。

3、這些景觀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於是就有凌空的感覺;而且每一個自然帶的景色都不相同,説它是神奇美麗的畫卷是非常確切的。結合理解“人跡罕至”。

四、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1、選擇最精彩的語段多讀幾遍。

2、摘抄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要求學生查閲有關青藏高原神奇景觀的資料,在班級交流。

六、佈置作業

1、《黃岡》第2課

2、查閲有關青藏高原的資料

3、同步課外閲讀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與要求

1.讓學生了解中晚唐社會現實在詩歌中的大致反映.

2.瞭解杜牧詩歌中表現出來的詩人對統治者的不滿和諷刺,對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懷.

3.學習詩歌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

以温習《阿房宮賦》導入課文,由此介紹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後,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聖人等官。一生仕途並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後人稱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並能寓諷喻、感慨於景物之中。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古不今,處於中間”。詠史詩成就頗高,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江南春》:千里鶯鳴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二.研討詩歌

1、請一位同學朗讀詩歌。

2、範讀詩歌。

3、指導全體學生朗讀詩歌。

4、自讀詩歌,瞭解詩意,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然後思考下面問題。

(1)秋高氣爽時節,本是大雁翱翔長空、無拘無束之時,可詩中卻用“驚”“哀”來形容雁兒,為什麼?

明確:因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問題二:頷聯中,詩人寫漢代的“仙掌”、“長門”,有什麼作用?

明確:起到烘托作用。清涼的月色映照着宮中孤聳的仙掌,在這靜寂的畫面上飄過孤雁飄渺的身影,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暗淡,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羣孤雁的哀鳴。這樣就把大雁失羣后那種淒涼的景象描寫出來了。

(3)問題三:本來春回大地,正是雁兒飛回家鄉的好時節,可詩人為什麼勸雁兒留在南方?

明確A.胡人的騎兵還紛紛佈滿金河一帶

B. 雖然南方人煙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處處都有。

(4)問題四:綜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流離失所的雁兒們持什麼態度?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請説出理由。

明確:對這些雁兒們是深切同情的。從“須知”“豈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無可奈何中發出的勸慰和囑咐。哀憐大雁的驚飛離散,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須知”“豈逐”,與其説是對雁兒們的深情囑咐,更象是對邊地流民的勸慰與囑

咐。

5、關於題目和寫作背景

唐武帝會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紇部族大舉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擄掠,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詩人當時在黃州任上,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充滿關切。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目送徵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託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導學生課內完成背誦。

三、結語

通過學習這一首詩,我們可以知道,杜牧筆下的早雁是有寄託的。他表面上是寫雁,實際上是寫人,即把逃避回紇南侵的邊地寫作四散的早雁。這是象徵的表現手法。全詩通過寫邊地人民的苦況,既有對人民的同情,又隱含着對朝廷未能抵抗強敵、安撫百姓的不滿,表現了強烈的現實批判性。

四、佈置作業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象徵手法,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請你根據當時的背景,鑑賞這一首詩,説説詩人慾抒發什麼感情?

(附:這首詩是作者於宣宗大中四年(850)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裏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此詩。

五、板書設計(略)

語文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海、鷗、灘、軍、艦、帆、秧、稻、塘”9個生字,會寫“沙、海”兩個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一、二兩小節,初步感知數量詞的用法。學習重點:

1、認識“海、鷗”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數量詞的用法。

學習難點:初步感知數量詞的用法,嘗試用數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學前準備:生字卡片、圖片等。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你們喜歡旅遊嗎?你去過哪些地方?今天,老師和大家要去幾個很美很美的地方,想去嗎?(想)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二、學習、感悟課文第一節。

1、出示海灘的圖片。

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板帖:海鷗沙灘

軍艦帆船

2、小朋友真會觀察,這些詞語你會讀嗎?自己試一試。

(1)自己讀。

(2)誰會讀?指名讀。

(3)齊讀。

3、真了不起,可裏面的生字你會認嗎?

(1)指名讀。

(2)開火車讀。

(3)小朋友,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你記住了哪個生字?是怎麼記的`?

(4)讓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生字。

4、瞧,這美麗的海灘正向我們招手呢!小朋友,這時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呀?

5、課文的第一小節就寫了這個美麗的地方,請小朋友自己打開書來讀一讀。

(1)自己讀。

(2)誰願意來讀?

(3)聽到小朋友讀得那樣認真,老師也想來試試。(範讀)

(4)請同桌一起讀。

(5)起讀。

(6)看着圖試着背一背。

三、課間操《火車開了》。

四、學習課文第二小節。

1、火車一路開過來,你看到了田野裏有什麼?

2、田野裏的景色真美呀!課文的那一小節寫的呢?請小朋友趕緊打開書,找一找,讀一讀。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字,認識9個字。理解“氣吁吁、大漢淋漓、敬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瞭解桑蘭是如何戰勝困難,頑強地與病痛作鬥爭的。激勵學生向桑蘭學習,培養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

重點難點:

學會12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桑蘭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自己生命最燦爛的`時候,卻遭到最沉重的打擊,如嬌嫩的鮮花遇到暴風雨,如展翅的小鷹折斷翅膀,面對命運的挑戰,她該怎麼辦?今天,讓我們認識一位了不起的中國姑娘——桑蘭。

1.出示桑蘭的照片,告訴學生桑蘭的近況。

2.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桑蘭是如何戰勝困難,頑強地與病痛作鬥爭的。

二、初讀課文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生詞。

2.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瞭解課文大意。

3.小組內交流學習生字詞的情況。

4.師用各種方式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

三、再讀課文

1.把生字放入課文中,讀準音,把句子讀流利。

2.在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或詞旁打勾,不懂的地方打“?”。

3.邊讀邊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4.找一找課文哪些段落寫了桑蘭面對困難很頑強。

四、交流學習情況。

1.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2.哪些段落寫了桑蘭面對困難很頑強?

五、精讀課文。

1.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感人的句子劃下來讀幾遍。

2.默讀3—6自然段,看桑蘭戰勝了哪些困難?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六、交流學習情況。

1.小組內交流學習心得。

2.全班交流:把你認為感動的句子讀給同學聽,並説説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七、學習生字。

1.認讀“優、秀、際、第、試、部”。

2.觀察生字,想想怎樣記、怎樣寫。

3.全班交流。

4.師範寫“第”,注意筆順和結構。

5.學生練習寫生字。

語文教案 篇8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本課的教學着眼於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寓教於文,力爭做到使學生在感悟語言內容的同時掌握語言表達的形式,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有感情朗讀課文,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有所領悟。

[設計特色]

以“形式——內容——形式”的學習模式,先向學生滲透表情達意的形式與方法,再從形式入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再從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領悟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與方法,並嘗試加以運用。

[課前準備]

寫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以及課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古詩導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淨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師在很多村小工作過,由於工作的需要也教過許多不同的學科,今天老師就把這首小令給大家畫出來。在老師畫的過程中讓前邊的幾位同學依次給大家讀一下這首小令,看看老師畫得快還是同學們讀得快。(教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的方式表現“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斷腸人、夕陽”等內容,學生依次朗讀)

(設計意圖: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説過:“本事越大,師德越高尚,贏得學生尊重的砝碼就越有分量。”此環節若採用多媒休演示,細緻的畫面加上教師有感情的配樂朗讀更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容。但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現,採用這種手法雖不能完全達到了上述目的,但對於公開課時融洽師生關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馬致遠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你讀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詩人當時的心情怎樣?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設計意圖:通過對詩作的簡單分析,向學生滲透以景物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4、老師在畫中沒有表現出來的是哪句詩?你們想知道這是怎樣一幅美麗的景色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8課《小橋流水人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故設懸念,充分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自讀自悟,理解課文

1、下面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下這篇課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感情是什麼?畫一畫哪句話最直接地表達了作者的這種情感?(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使學生初步瞭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難以忘懷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畫出你的答案來。(將板書改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設計意圖:巧妙佈設疑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探究問題的答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快速閲讀後,同學們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誰願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並説説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讀時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進去。(引導學生根據書中的句子概括出一個個小標題,然後進行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及合作交流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學生感受作者家鄉的美好,品味文中的優美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朗讀、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類閲讀,感悟方法

1、鄉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農村的我們每個人都深有感觸,但作者怎麼會寫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請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組

☆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間卧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第二組

☆我和一羣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並不是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裏玩兒。

☆我喜歡過橋,更高興把採來的野花丟在橋下,讓流水把它們送到遠方。

☆我曾經隨着採茶女上山摘過茶葉,我喜歡欣賞茶樹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黃色的野菌。

第三組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着村莊。溪的兩邊,種着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着。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着粼粼的波紋。當水鳥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時,流水也唱和着,發出悦耳的聲音。

☆有時,它只有細細的流泉,從石頭縫裏穿過。

☆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後山上的樹叢裏鑽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裏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2、請你讀讀這三組句子,體會一下作者是通過描寫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閲讀中進行觀察、比較,體會通過直接抒情和寫景、敍事等間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感情的方法,掌握語言表達的形式。)

3、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在表達感情時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語句,但絕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還可以藉助具體的景物和事情來表達,這樣寫,文章才會更真實、更感人。

四、課堂練筆、學以致用

1、家鄉的美景、童年的回憶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幾十年後,也許你也會漂泊在異鄉的土地上,家鄉就像一曲歷久彌新的老歌不時地觸動你的心絃。試想一下,當你思念家鄉時,你會想起什麼?是一處風景、一件往事、一個夥伴抑或是一種感動?請你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寫作過中也可以借鑑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

2、誰能把你寫的話給大家讀一讀,讓同學們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樂和憂傷。

五、課堂總結,寄託希望

有一句詞説得好:“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鄉愁的滋味或許只有當你真正漂泊異鄉時才能有切身的體會,但老師相信,同學們無論走到哪裏也不會忘記我們可愛的家鄉,不會忘記故鄉的“小橋流水人家”。(教師指課題,學生齊讀)

[板書設計]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橋流水人家 (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

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繼續學習聯繫上下文結合理解詞語。積累“約定俗成”、“窮追不捨”、“興風作浪”、“點到為止”等詞語。

3、朗讀課文,讀懂兩條鱷魚爭鬥的句子,理解最後一節的作用。

4、繼續學習查找資料:收集有關“鱷魚”的資料,交流資料內容和資料來源。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查找關於“鱷魚”的資料,並記下資料的來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出示鱷魚捕食的照片。

2、2、師:同學們,這是什麼動物?(鱷魚)你對鱷魚有什麼印象呢

3、生交流。(兇猛、殘忍、兇殘)

4、師:的確,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裏,鱷魚是一種令人膽寒的動物。但你們知道嗎?動物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鱷魚的爭鬥“,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結果。

5、揭示課題:28、鱷魚的爭鬥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自讀全文,説説鱷魚的爭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小組學習字詞。

2、交流字詞學習情況。

(1)“喉嚨”、“頜”代表身體的兩個部位,明確起位置。

(2)形近字區分:囂——器 喉——候——猴

3、學生交流。

三、圍繞問題,讀懂2、3小節

1、默讀2、3節,思考:入侵者怎樣向羅賓挑戰?羅賓又是如何還擊的?分別用不同的記號標出。

2、交流讀句

3、兩條鱷魚約定俗成的規矩,第一回合羅賓勝利了。

四、抓住關鍵,理解結論。

1、 師:但是,鱷魚間的爭鬥並沒有結束。雖然,入侵鱷魚已經投降,羅賓卻進一步向它發出了警告。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羅賓用怎樣的動作警告入侵的鱷魚?

(3) 讀第一句話,“但是”前後個説了什麼?你怎樣理解羅賓是“點到為止”?

(4) 讀第二句話,怎樣理解“僅僅”、“並且”?

(警告行為沒有進一步加大;警告時間卻持續着)

(5) 兩句話連起來讀,體會鱷魚間的爭鬥是“點到為止”

3、讀羅賓似乎在警告對方的話,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4、進一步指導朗讀。

五、總結

師:課文通過一個真實的例子證實了,鱷魚間的鬥爭看似兇殘,實是“點到為止”的結論。其實,這是動物學家長期觀察、長期研究的結果。

六、交流資料,瞭解來源

1、小組交流有關鱷魚的資料,並向組員説明資料的來源。

2、在交流的基礎上,辦一份“鱷魚小報”。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22鱷魚的爭鬥

入侵者 羅賓

囂張 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