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一年級教學隨筆精選15篇

閲讀 閲讀(1.69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教學隨筆精選15篇

一年級教學隨筆1

閲讀教學中,學生只有讀進去,才能進入角色,有所感悟和思考,以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因此,學生靜心讀書是教學之本,而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只是枝葉。我們要把讀(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用讀來穿針引線,帶動課堂。既要根據不同文體選擇不同的閲讀方法,又要明確每次讀的任務,使讀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層次性、實效性。教師要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如默讀,既要教給學生概括要點、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語言、感悟思想感情、鑑賞評價的方法,又要訓練學生的閲讀速度,培養學生動筆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這樣,通過多次的閲讀實踐,學生才能具有閲讀能力。

隨着社會的前進,科技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認識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上網收集相關資料,閲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瞭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閲讀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所展示的魅力有更直觀、更形象地瞭解,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

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到字、詞的認識時,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板書在黑板上的間架結構筆畫筆順,組詞以及對字、詞認識和方法,最多是讓學生查查字典,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對它的瞭解。其實,當你走進現代教學媒體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語文資源的魄力無限。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課文《童年的發現》中有個詞“草履蟲”,學生在課前也進行了預習,知道“草履蟲”是原生動物,形狀象草鞋底,生活在停滯的淡水裏,吃細菌、水藻等,身體周圍有纖毛,是它的運動器官。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眼中的草履蟲。有的同學説得並非是草履蟲,有的同學説得卻似象非象,可有的同學卻又表述不清。望着這些基本與生活實際相脱離的孩子,望着這些似懂非懂的學生,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教學,從自然這門學科中搜尋“草履蟲”,學生望着課件中在蠕動的草履蟲,不僅知道了“草履蟲”長得樣子,還知道了“草履蟲”何以而得名。比如低年級的課文中,讓學生對字、詞的瞭解更加有意思,學生像欣賞動畫片一樣極為興趣。如: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中《雪地裏的小畫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裏睡着啦。”學生印象中的“小畫家”是什麼樣?很抽象,可是多媒體一展示,學生樂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一幅幅畫面栩栩如生、形象直觀。

總之,語文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充分地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一年級教學隨筆2

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人物的對話,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特別是我引導學生:你現在就是小雨點兒,老師就是大雨點兒,我們來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濃厚,一個個都躍躍欲試,由於創設了角色體驗的情景,學生們彷彿自己就是雨點兒,讀得很投入,也讀出了大雨點和小雨點的不同語氣,特別是問句的朗讀也比較到位。

本課的難點就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了解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在學習中學會做人。雖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但通過學習也很容易就悟到了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可是語文教學不能像常識課那樣教學,我覺得學生能有這樣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已達到了目標。在課上關鍵還在於朗讀的指導。美美地讀一讀,比賽讀一讀,關鍵要在學生對本篇課文熟悉的情況下,但這節課學生顯然讀課文不熟悉,讀起來不能很好的`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感情,有些唱的味道,這是以後的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一年級教學隨筆3

《認識圖形》本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玩中學,樂中悟”是本課最大的特點。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導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牧童圖”為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面從體來”,通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我注重從感知入手,通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回答時,聲音小,緊張。

2)小組活動時,怕收不回來,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探討、研究。

3)原來設計的課堂練習是讓學生貼“牧童圖”,由於課前準備不充分,課堂上沒有進行。

就本節課出現的問題,我來説一下改進辦法:

1)課後重新演示課件,給學生指正。

2)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口語訓練,力求使學生達到會説、敢説、大聲説、説清楚的程度。

3)把課前教學準備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疑惑或隨機生成的一些問題,及時給予合理解答。

4)認真學習新課標,加強數學教學方法的學習,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一年級教學隨筆4

暑假,酷熱而又漫長,炎炎夏日中少了一絲清涼,多了一些熱量十足的陽光;知了躲在樹上吱吱作響,讓原本覺得悶熱的天氣更是雪上加霜。只有日落黃昏,才會看到院子裏一片熱鬧的景象,孩子們在玩耍,老人們在樹下乘涼。這一刻的閒情雅緻,我很想念我的孩子們,很懷念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愛意的問候、快樂的歡笑,時時刻刻都在我的腦海裏飄蕩。回想起來以前教學時發生的趣事,每當精彩之處,我都會不由自主的笑起來,怎麼這麼好玩,這麼有趣,這麼可愛!

還記得有一次,週四給1.5班的孩子們上課,講數字。同樣的一節課,卻在這個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課堂上我正教孩子們用英語口令拍手錶達數字。Clapone表示拍一下,claptwo表示拍兩下,正準備帶孩子們拍claptwo的第一下時,嗡突然間有一隻眉頭蒼蠅向我飛來,啪的一下,中彈了,巴掌分開的一剎那,蒼蠅從空中掉了下來,暈沉沉的躺在講桌上。

這時孩子們都笑了,“老師,你太厲害了,蒼蠅都能被你打死!”“哈哈,蒼蠅!”“蒼蠅掉下來了。”……數十個小腦袋從座位上爬了出來,想看看這隻蒼蠅怎麼樣了。我看到這樣的情形,想馬上穩定學生的情緒,隨機一想,開玩笑的對他們説:“很幸運,它還活着,只是暫時暈倒了。”哈哈……又是一片笑聲。之後,我們又開始上課了,笑着上課的。Clapone,claptwo……學生學習的興致更高了。

下課之後,孩子們剛和我打招呼説完GoodbyeEmily,他們就像一股風一樣,飛速的跑到講座跟前,細心的觀察這隻暈頭轉向的蒼蠅怎麼樣了。有的學生輕輕的吹了一陣瘋,想讓這種蒼蠅清醒一下;有的則是拿一隻鉛筆碰碰它,讓它動一動。

這種蒼蠅還活着,只是現在變得有點笨拙。我告訴孩子們,別動它,讓它堅強的活吧!孩子們聽後,只是笑笑,靜靜的看着它。

每每想起這件事,我都會不得不由衷的感歎,怎麼會有這樣的巧遇,難道那隻蒼蠅有意想和我配合嗎?由此我也明白了另一面,教學時什麼樣的事情都會隨時在課堂上發生,或許發生的事情是意想不到的,或許是依舊不變的。但是怎麼安定學生上課的情緒,同時也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解釋,是需要靠老師的隨機應變做出快速的反映。這場意外,現在已成為了回憶;將來,説不定還有更多奇異的事情在等着我,期盼那一刻早點到來,挑戰生活,挑戰自我。

一年級教學隨筆5

一年級學生剛邁進國小大門不久,國小生活與幼兒園比較,學生環境變了,學習內容多了,學習負擔重了,使他們原來那種對國小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下子消失了,他們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能夠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主要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式,創設各種情境,比如可以把有關的學習內容編成兒歌,儘可能地增加圖片內容,各種媒體的介入,課中間的遊戲安排,動手操作、小紅花、小紅旗的獎勵等來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感興趣,從而很快地適應國小階段的生活。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學“米和釐米”時,讓學生扮演測量員,測量出教室的長、寬;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讓學生來當售貨員,模仿超市工作情境,鞏固所學的知識,使之靈活運用,還有當小小郵遞員、小醫生等等,兒童在這些活動中,求知慾得到了滿足,更加樂意投入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這樣,客觀環境與主體活動的和諧,有利於兒童身心發展。

當然,興趣的引發也是多渠道的,除了環境的感染,有教師語言創設的情境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猜謎等特感興趣,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這一課時,一開始就可以用謎語引入新課,教學時,老師可以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兒有一個謎語,想不想猜?”“謎面是……”,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老師可以告訴他們“猜對了”,並誇獎説“真聰明”,然後讓學生猜猜這節數學課會學什麼新知識,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所創設的一個又一個的情境,能使兒童在優化的情境中活動起來。這樣,學習成為兒童的主觀需求,主動地學習又帶來了成功的喜悦,從而產生了探究知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和積極向上的樂趣。

一年級教學隨筆6

填未知數這一內容,是在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這一節的,在這一節裏,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是重點,而填未知加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學生已初步建立10以內數的數感,對10以內數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並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填未知加數這一內容,從知識的邏輯順序來説,與10以內的減法一樣,屬於同等難度的;但是,從學生的認知發展來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對於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來説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這一內容的學習,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同時又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做準備。

課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環節。猜一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填未知數的有關知識。填未知加數是所在章節的難點知識,因此,我設計由抽象到具體,由對口令到數的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讓學生以此為生長點,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圓珠筆圖的教學,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大膽嘗試。教學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在討論中動口、動腦,形成多向信息交換與評價,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説,又通過語言表達,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以及在“7+= 10”中的括號裏該填幾;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脱離實物在括號裏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漸進原則。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樣化。如圓珠筆圖和小旗子圖就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對這一內容的編排,教材上採用了兩種方式,一是用實物圖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表現為“A+( )=B”的呈現形式,這容易使學生得到不完全的認識。所以我在教學的練習題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這樣,將有助於學生對填未知數這一學習內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加法交換律的知識也作恰當的滲透,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得出在“7+=10”中的括號裏該填幾;接着再通過問題提示讓學生增畫小旗,並在“6+=8”中的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脱離實物在括號裏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在填這個未知數時,學生思考了多種理解,無論是利用分解、組成還是減法計算的方法,但最後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們的算法雖各不相同,但其多樣化的算法正反應了新《課標》中提到的“算法多樣化”。在新《課標》中提倡並鼓勵學生多樣化計算,這樣有利於“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並矯正過去算法的“一統化”。

另外,本節課還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如何去檢查答案是否正確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年級教學隨筆7

這是一節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而又充滿情趣,具有時代氣息的低段閲讀課,這節課在設計中有以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遵循“讀書內化”的閲讀教學規律,本課設計了“初讀──精讀──熟讀──背誦”四個環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直接地、反覆地接觸課文。從讀準字音,讀順課文,到有感情地朗讀,到擇段背誦,以至全文背誦,“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指導思想和訓練的層次性十分明確。教學過程中,還注意強化閲讀教學的多功能,在讀中識字、學詞句,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進行口語交際,拓展想象,學會合作、創新、競爭和評價;在讀中認識四季,抒發愛美的情懷。使閲讀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知識、長本領、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努力開掘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讓學生在豐富的、整合性的、視野開闊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課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了解四季的知識,畫畫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在課堂上,他們藉助圖、景理解課文,學習語言;觀看動畫課件,展開想象;朗讀課文,練習説話。這些充盈着情感的教學,引發了兒童的共鳴,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學習實踐。課未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聯繫已有的.經驗仿編兒歌,激活兒童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運用語言的規律,享受美的情趣和創造的樂趣。整節課的教學,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實現了課內外、學科間、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聯結、貫通、互補,語文課堂教學也因之更充實、更具活力。

三、改革方式、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閲讀教學是個性化行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把原本屬於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一是選擇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後再選擇自己的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學習的結果也讓學生自己彙報、補充,教師只是中國撥作用。二是評價權。學生的朗讀,發言儘量讓他們去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活動形式有個體獨立、同桌之間、羣體小組、男女生分隊、自由組合等等,教法生動活潑,學法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説“活動與交往是發展的源泉。”這些活動有靜有動,實效性強,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由於沒有拘束、強制,課堂氣氛輕鬆。愉悦,學生在動靜相間的活動中,在自主與合作、主動與互動中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大面積地參與,自始至終地參與,差異性地參與,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世界。

一年級教學隨筆8

這節課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點上真正有所體驗,我覺得動手操作這一環節不能少。在探索計算方法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算。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提供創新的機會。算法的多樣化增加學生思維的活動量。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在新授知識的過程中,我通過學生自己擺小棒操作的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得到答案,並在小組中的交流談論,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筆算的注意點。充分發揮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口算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説過程,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精神,體會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在已經熟練的知道了兩位數加整十數是先算幾十加幾十,得數再加幾;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是先算幾加幾,也就是先用兩位數的個位加幾後得數再加整十數;在這個基礎上把新知識轉化成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教學。

難易結合,突出重點。 由於本節課是一堂計算課因此我以複習,通過選用有針對性的口答計算的方式進行導入,第1題中的口算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又是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知識理清思路。第2題複習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有利於學生把計算方法遷移過來。這樣不但重視了知識的回憶,而且重視了方法的遷移。

一年級教學隨筆9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上課、做練習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的理解、總結歸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在某些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如“情景劇”“辯論課”“討論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時,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學生只把它當做娛樂了,沒有嚴肅對待這些小活動,這與課前沒有準備工作有很大關係,臨場發揮對他們而言還有點困難。今後再設計這些活動,課前一定組織好人,準備一下。讓學生們在開懷大笑之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問題。

二)講習題,我原來採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學生來回答,有錯誤的同學用手指出示他們錯誤的答案(選擇題),然後我再給他們講解。原來講習題方式學生還是處於被動地位,不是現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對於一些適宜學生解説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琢磨着講出來,這樣既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和同學一起分享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即我就説,好吧,你們説!雖然剛開始他們説得磕磕巴巴,甚至説不出來,但幾次講解之後,他們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法教學嘗試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新穎性的案例和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嘗試中,利用“感性認識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程與發展,以座位相鄰的幾位同學為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成為協同共事協同研究的團體,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三,將探究的問題,策略條件開放,使學生開闊了探究,設計的空間,並採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資料分析、演講、討論、談生命價值的體現感受,寫箴言、詩歌欣賞等,調動了學生全感官的參與,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教學隨筆10

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當前課改中教師們努力追求的。一年級上冊教材設計了富有童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例如6~7頁的小豬幫小兔蓋房、第14~15頁的野生動物園、第18頁的排隊購票、第29頁的小猴吃桃……這些都是兒童喜歡、熟悉的,可親可近。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實際把靜態的文本資源加工成動態的數學學習資源。例如教學“比多少”,應充分利用主題圖給學生講述“小豬幫小兔蓋房”的童話故事。讓學生走進情境,認真觀察、比較,感悟“多”“少”“同樣多”。再如教學“0的認識”,教師可根據第29頁的主題圖編制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觀察小猴吃桃的情境:盤子裏有2個桃,小猴吃了一個,又吃了一個,盤子裏一個也沒有了……體驗“從有到無”的變化,感知0的含義。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可以把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二、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發展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按這樣的理念,本冊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例題、 “做一做”等的插圖,大都展現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旨在提示教師要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鼓勵每個學生去探索數學,主動地與同伴交流,達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教材還為學生精心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如第33頁“做一做”安排了兩個開放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由自在的 “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猜一猜”等實際活動,感受、體驗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教學中,要本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時,課前為學生準備各種形狀的物品,讓學生憑藉關於形狀的感知方面的經驗,觀察、交流物品的形狀是怎樣的,並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進而探討“這幾樣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瞭解物體形狀的特徵……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實情境的感受進行探索,將感性經驗進一步抽象化,發展空間觀念。

(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數學知識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例如教學“9加幾”時,在學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礎上,請學生用“放進1盒湊成10”的操作活動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直觀瞭解湊10的過程。接着,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外顯的動作驅動內在思維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理解新的計算方法。

(三)讓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獲取數學知識

本冊教材設計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內容,如讓學生合作完成比長短、比高矮的活動,共同探討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特徵,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交流自己分類的標準和分的結果等。在教學中,要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交流,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鼓勵每一個學生去探索數學,並主動地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互相啟發、互相補充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例如數學“9加幾”時,由“學校運動會”的具體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後,把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會產生“點數”“接着數”“湊10”等多種計算方法。接着,請各組向全班學生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使學生了解別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領悟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同時,在交流中,學生欣賞自己的發現、欣賞本組的成果、欣賞全班發現的多種方法,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興趣,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標特別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當前數學課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

為了讓學生帶着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走進學習活動,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本冊教材十分注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1~5的認識”,教材先體現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接着讓學生通過擺小棒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數含義;認識物體和圖形,教材先以 “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提升學生對物體形狀的直觀認識,接着呈現立體圖形引出物體形狀的名稱。然後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描述所處的生活空間……在教學中,需要以教材提供的基本素材和學習活動線索,為學生設計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例如教學“1~5的認識”時,由學生去過公園或動物園的事例,創設“去野生動物園”的情境,先請學生觀察、瞭解有哪些可愛的動物,再請學生把觀察和數的結果告訴組內的小夥伴,講給全班同學聽,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説一説的活動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1~5各數。接着,讓學生根據數擺出小棒,或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卡片來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加深對1~5各數的基數含義的理解。學生通過看、數、説、做各項活動認識1~5各數,經歷了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不僅體會數的產生和作用、加深對數概念的理解,而且嘗試用數學眼光看周圍事物,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年級教學隨筆11

音樂教學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於美育之中,不斷髮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去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編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

例如:《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表現了處於三十年代國家民族深重危機下的知識分子,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衝出書齋奔赴抗日前線的主題。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後再讓學生聽歌曲,學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鬥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感知及聯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教師應緊緊抓住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樂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歌(樂)曲的意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海洋裏。

例如:在欣賞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引導學生堅定“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感受到同胞雖然生在台灣卻遠離了故土,盼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這種滲透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音樂知識,還接受了思想教育,從而培養起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立志學習。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內容應根據每堂課的教育目標展開,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於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安排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薰陶。例如:在欣賞《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戰歌時,我轉錄了天安門前升旗儀式鼓舞人心的壯觀場面,激發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薰陶。

以人為本,從教育學的觀點來説就是學習者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一切都要為學生考慮。這個觀點在國小音樂的`教學中同樣實用!國小音樂怎麼教?主要就是在課堂4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我們通過“聽、做、想、”等幾個方面來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只有“聽”了,才可以有感知,在“聽”的基礎上面,我們再來進行“做”與“想”的結合。個人認為,音樂在教學上面“聽”“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好把握的事情,事有利弊、輕重之分,把握好了事半功倍,否則事與願違。前陣子我看了一些關於新課標音樂教學的獲獎視頻,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教學過程:在這節音樂課的課堂裏,該老師在教學上面運用了“聽”“説”“唱”“想”“做”幾個方面的教學步驟。從開始的教唱,用電子琴走了幾遍旋律給學生感受了,然後教了學生怎麼歌唱這首歌曲,又講了歌曲的背景文化,總之體現出了新課標裏面要求的知識要跨學科這個要求。最後根據這歌曲的特點加入了秧歌舞蹈,學生們在這場很生動的教學中體會了音樂的律動性,體驗了歌曲的情感性,也可以説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看了也覺得內容豐富,可是總覺得好象少了點什麼內涵的東西。音樂課我們老師到底要教什麼?我們又教了什麼?同學們學了什麼?他們又學到了什麼呢?遊戲固然增加了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秧歌同學們肯定也覺得有趣。一節課結束了,老師累了,學生們也盡興了,可是我想知道學生們從我這裏學到了音樂方面的多少知識呢?又有多少節課都是如此的教學模式呢?

一年級教學隨筆12

國小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那麼,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本學期我是擔任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因此下面就結合一年級數學這三個多月的教學工作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首先要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方面。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其次要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

例如,在上《認識鐘錶》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鐘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1號起牀的時間是7:00,2號將時針和分針撥到該時位置,讓學生變換着來演示。這樣,學生既能準確認識了時間,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然後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裏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着,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説,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説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四、最後要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都説“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也就是説,學了卻不知道怎樣應用,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上一節課,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引導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利用上。這樣,學生親身體會、練習,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位置”這一課,讓學生説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認清前後左右的相對性。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遊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筆”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

雖然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一年級國小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經過三個月的數學教學,我發現不少學生已經慢慢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生活實踐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學生學好數學是為了未來更方便的應用,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一年級教學隨筆13

對導學案的一點思考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教師,我深知導學教學的優勢,教師不再是“講台上的智者”、“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身邊的引導者”,即“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智慧與決策者、管理與參與者以及學習活動中的仲裁者。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之間的競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經常處於緊張甚至對立的狀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學生思考了、學生經歷了知識的行成過程。數學這門學科有它的特殊之處,不像語文有時可以死記硬背,而數學恰恰相反。如果一節課的知識點學生沒有經過思考,而是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學生即使掌握也是暫時的。所以在一年級我們雖然不能很好的實施導學教學,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有這個意識,為以後打好基礎。

要想很好的實施導學教學,教師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信心、有能力學好,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學習潛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接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有話想對老師説,有事想請老師做,有困難想請老師幫的良好氛圍。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地講行鼓勵和引導,把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充分地激發出來,用於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比如鼓勵學生採用好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採用新穎的思路,獨特的思維方式,準確快速的分析推理;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增強了,將促使他們進一步創新思維,學習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導學效果獎事半功倍。

一年級教學隨筆14

也許是偏愛,我一直在追求語文教學中一種新的“章法”,其實就是一種不受僵化模式羈絆的自由靈活的語文教學的本真之法。這種新法無名,故叫它做沒有“章法”的語文教學。

金東方國小的張輝玲老師的語文教學,就很沒有“章法”。

張輝玲老師教了17年數學,主動要求改教語文,鄭校長竟毫不猶豫拍板決定。不過當年她應聘時,她自身的語文素養倒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她教的國小四年級學生,一學期背誦100首詩(詞、曲),幾百條成語,學習200個成語故事,400首兒歌,諺語、歇後語,《增廣賢文》全文。還試寫日記、詩文。

她一學期僅用兩個月時間上完(準確地説是學生讀完)教材上的課文,其餘時間都在廣讀精背,最後用一點時間“突擊備考”。

她平時從不留書面作業,統一派發的練習題一題都不做,只有背誦和寫日記。

上面發的《寒假作業》也不做,作為自由閲讀材料,學生假期主攻“國小對課”(即對韻知識、對聯知識、對聯故事等),做“一字對”、“四字對”、“多字對”的訓練。

這樣的語文教學一開始就顯現出了它的活力和生氣,我把它稱之為“大閲讀”語文教學。我早想為這樣的教學説幾句話,但心有餘悸,因為我們習慣了用考試論成敗的僵化的檢驗尺子來“量化”某種教學方法。上學期期末統考,因出題側重能力,所以這個班破天荒躍居首位。我這才有了點底氣,為這樣的教學方法吶喊幾聲。

張老師的語文教學沒有“章法”,是沒有應試語文教學的“章法”,其實,多讀多寫,恰是最有價值的語文教學的正道章法。

走進張老師的課堂去感受語文學習的那種本真的自由和暢快,你便對語文教學的前景充滿信心。

下邊是我在這個班“推門”聽課的見聞,不妨與大家分享:張老師三言兩語講了本節課學習幾首宋詞的任務後,只聽見一片查字詞典的淅淅聲和抑揚頓挫的誦讀聲,老師也在投入地自讀。使人想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繪的讀書場景。我不停地遊走於孩子們中間,問了一些對詞的理解的問題(自然與古漢語知識無關),沒想到他們基本上未被問住。讀到最後,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就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中“獨倚”一詞做一個動作。一名孩子走到窗前(他們教室的窗正面對長江),倚窗遠眺,做出若有所思狀。準確地表現出“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意境。此時,還需要我們去嘮叨地做分析嗎?

寫這篇短文時,看到了新修改的語文課程標準,我感到,張老師的無“章法”似乎應了新的課標的要求。

我們班有個孩子叫小陳,各科學習成績都不理想,任課老師為了他的學習成績費勁了心思,可謂是苦不堪言。在我的語文課上他的話特別的少,看到其他孩子在我的語文課上都有所收穫,但他就只能在一旁傻傻的看着,我特別為他着急。有一次我把他叫到我跟前跟他聊了聊。他告訴我,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掙錢了,是他的奶奶在家裏帶他的。記得有一次放學,我在校門口遇到了他奶奶,滿頭的白髮,滿臉的皺紋,皮膚黑黑的,身子很弱小。奶奶就牢牢的牽着孫子的小手,深怕他在擁擠的人羣中走丟。他奶奶看到我就跟我説了一句話:“我們家小陳讀書讀不來的哦。”聽到他奶奶這麼直白的話語,我唯有微笑以對。我知道,他奶奶根本沒有能力去教他讀書寫字,我知道,他爸爸媽媽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根本沒有機會教他讀書寫字。我知道作為他的語文老師,我得盡我所能,多教會他一些知識。在別的孩子讀課文的時候,我悄悄地帶他巡視了班上每個孩子,看了同學們在認真地讀課文,他終於按耐不住,並輕聲細語地對我説:“老師,我也要讀課文。”聽了他的話我非常高興,興奮地對他説:“老師期待你的進步。”小陳沒認識幾個字,根本就沒有辦法把一篇課文讀通順。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地教他認字,又特意給他安排了一個小老師給他帶讀。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明顯感覺到小陳真的進步了,一篇簡單的課文能夠讀通順了。當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得時候,他的臉上洋溢出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笑容。

小陳的事情,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叫《頭魚》。

這是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魚兒,很瘦小孤單。

主人餵食時它總也搶不到,最多隻能吃些別的魚剩下的殘渣碎末。平時它常孤零零地在魚外遊蕩,似乎誰都可以欺負它。萬幸的是,終於有一天主人發現它是如此可憐,打那以後餵食時都先在它身邊撒些餌料。不想這一些微不足道的舉動,竟改變了小魚的命運,還創造了一個奇蹟。因為聰明的魚兒們漸漸地發現:只要在小魚的周邊就一定能得到食物。於是一星期以後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出現了:一條不起眼的小魚,領着一個偌大的魚羣在水中游來游去。這條小魚兒竟然成了“頭魚”。從此它再也不會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邊、角落,而是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地做着“領頭魚”,儼然開始統帥起整個魚羣。

主人不是教育學家,他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把任何一條魚都培養成“頭魚”“統帥”。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對學生多一些關注,哪怕他是一個“差生”,也很有可能讓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創造出更大奇蹟,在孩子本身,更在於你我的關注。

一個月的培訓,一路走來,雖然有些疲憊,但是收穫卻是滿滿的,感受也是幸福的。培訓的每一天裏,都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衝擊,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昇華,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提升。在這一個月裏,我們總共聽了13位專家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穩,或思辨,或宏觀,或微觀的講座,心靈一次次地受到薰陶,眼界一次次地得到拓寬,並一次次認識到到自己各方面知識的匱乏。

一、實——工作生活化,學習生活化,生活精神化

一個月來我們聽着專家的講座,雖然杭城的冬季比我們所在的城市温度要低上好幾度,但我們的心裏是暖暖的。因為從專家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他們對於我們學術上的滋養,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首先,他們很謙遜,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一點專家的應有的派頭,只有當他們站到講台上的那瞬間,學者的氣場才會釋放出來;其次,他們的講座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有高端前沿的理論,又有深入實踐的思考,可以引起我們的共鳴與思考,真正服務於我們的教學實踐。

二、新——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停在原處

現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如潮水湧來,無論我們願意或不願意,都將成為其中的一員,差別僅在於“願意的命運領着走,不願意的命運拖着走。”那麼,我想給我們授課的這些專家就是那些領着我們走的人。首先,要有開闊的視野,像攝影、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都是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其次,要有獨特的視角,鄭桂華老師的講座之所以讓我們耳目一新,就是因為她對作文教學所作的全新的.詮釋,驚歎於她的作文課居然可以這麼教,而且背後還有着強大的理論系統的支撐,着實讓我佩服至極;第三,要學會思考,做好人生的“四則運算”題,在專業的發展上制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加倍努力,除去一切障礙,減掉一些藉口,乘勝追擊,從專業發展的羊腸小道,走向發展的汽車大道。

三、專——三英寸寬,一英里深

鄧夏秋老師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一不國小就成了主角。”其實,這些天我們所接觸的這些專家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都是在自己的領域裏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專注一點,做大做強,這才成就了他們的“專”。在課程設置上,既有專家理論指導又有學員教學實踐、還有我們的草根論壇,既有學科理論知識又有現代信息技術,既有課題論文的指導又有名師示範的引領,讓我見識到每一位專家在各自領域裏所取得的不菲的成就。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努力提高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才能走的更深、更遠。

每一次的講座都是那麼樸實卻令人回味無窮,老師們對於課堂教學、對於文本解讀、對於教育科研那種獨特的視角,着實讓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希望自己今後在教學實踐中會去深入研究並付諸實踐,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告訴自己,奔跑吧,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停在原處!

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我如往常一樣邁着輕盈的腳步走進我的語文課堂。記得那一節課的內容是學習充滿理性的課文《蝙蝠和雷達》。初步梳理了課文,我讓學生朗讀課文。潘奕帆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他朗讀的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三行46個字的一段話,潘奕帆同學竟然讀錯了好幾處地方,“清朗的夜空”讀成了“晴朗的夜空”,“越來越近”的後面加了一個“了”字,“接着傳來了隆隆聲”又漏了一個“了”字。底下的同學一邊不時糾正着他的錯誤,一邊偷偷地笑着。讀完後,潘奕帆不好意思地用手摸着後腦勺面紅耳赤地望着我。

我完全能理解此時此刻潘奕帆同學的尷尬與窘迫,於是我微笑着對全班同學説:“同學們,老師發現我們潘奕帆同學讀書有三絕。”這時,其他同學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知道我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於是我大聲地説道:“潘奕帆同學的讀書三絕是一絕錯字,二絕漏字,三絕添字。一次性就能讀出三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聽我這麼一説,潘奕帆在同學們的笑聲中一臉燦爛地坐下了。從此,“三絕”成為我們班同學讀書時的口頭禪。朗讀時只要誰讀錯了,其他同學就會“一絕、二絕、三絕”地提醒着,朗讀的同學也會馬上愉快地改正自己的錯誤。

為什麼孩子們能愉快地在他人的建議中馬上改正自己的錯誤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幽默語言評價的魅力吧!很多很多時候,我們教師在面對學生錯誤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的批評拐個彎,讓批評以幽默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裏我不由地想起這個學期9月11日聽盧紅花校長上的《循環小數》一課上的兩個細節。第一個細節是課堂上當盧校長看到有些同學課桌上立着的名片朝向學生自己時,盧校長笑眯眯地説:“有的同學把名字朝向自己,是生怕自己會忘了自己的名字。”在一片歡笑聲中,那些同學急忙把名字朝向了前面。還有一個細節,盧校長讓學生用語言表述24。3純循環小數和0。85454循環小數有什麼區別?看到教室裏很多學生都沒有舉手,盧校長就真誠地對學生説:“你們都這麼客氣,不舉手發言。”盧校長剛説完,幾個學生就不客氣地舉手了。再如,記得一次聽陳良平校長《射線》一課,陳校長或誇張驚奇的語言描述,或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那條一頭會無限延伸的射線也隨着陳校長洋洋灑灑的描述似乎在一直延伸延伸再延伸,彷彿真的要穿牆而出。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經説:“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能力,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創造。幽默可以創造一個積極的情感“氣候”,温暖學生,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成長,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師生和諧,充滿情趣的美好境界。

師者,幽他一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年級教學隨筆15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鍵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學案的提出正符合這一要求。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彰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導學案”的設計,更多地關注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

這學期,我擔任的是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任務,作為國小階段的'最低年級,孩子們年齡還很小,雖然不能放手進行導學案教學嘗試,但我想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做些嘗試。於是,我選擇了在課堂中靈活滲透導學案中的一些好方法,嘗試課前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自學。

一段時間下來,有些收穫,也有些思考。由於孩子年齡很小,甚至有些話語都表達不清楚。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自學可以省去課堂中很多麻煩,讓課堂變得順利,孩子在課堂上進行鞏固訓練,自然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有時候在某些程度上成了家長直接把知識傳授給了孩子,好像倒是挺省教師的事。可時間一長,我發現孩子們學的知識參差不齊,教師也無從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再有,導學後的課堂跟平常的課堂應該有所不同。創設情景就變成了檢查自學情況,有些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課前完成,課堂上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對學困生的輔導。

“導學設計”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讓學生接受知識,而是學生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還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可以説,“導學設計”是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在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