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高中教學隨筆15篇

閲讀 閲讀(2.23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敍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教學隨筆15篇

高中教學隨筆1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必考,對於實驗必須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大學聯考試題,而且大學聯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可以不做,但必須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像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設備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同類型的大學聯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大學聯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間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助,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台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説:“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台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説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羣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悦的感受。

高中教學隨筆2

當前,隨着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關於作文教學的研究在語文教學中變得格外重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立性、獨特性,關注環境和精神生態對學生寫作的影響,是有效落實語文新課程理念,促進素質教育深入順利進行的必然要求。生態化語文教學,目前多理論式的闡述,少學生寫作實際問題的解決;多寫作環境的構建研究,少精神生態的培養及學習主體內外平衡的思考探索;多理性地分析與思考,少具體做法的點撥。那麼,怎樣改變學生寫作中出現的生態失調、靈性缺失的現狀呢?

(一)

原生態”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動態。作文是一種生活,是顯現生命價值的一種需要。有情不抒不暢,有感不發不快。這種生活,需要的真情實感還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原生態”,寫作就是把這種“本真”的東西展示出來,大凡充溢真情實感的作品就能打動讀者。筆者認為,我們的寫作在內容上,需要素材的“原生態”——即真實、真切、真誠、真摯。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寫作,往往“譁眾取寵”的多了,“無病呻吟”的多了,“投機取巧”的多了。生活的快節奏,日漸浮躁的現代,有的人認為,寫作是文字遊戲,是用技巧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整合的大拼盤。於是,“技法”、“絕招”隨處見,“套術”“祕訣”滿天飛。加之目前尚需完善的考試製度的“左右”,為了相對的公平仍需一把尺子去衡量的“影響”,這些使得作文教學陷入困境,寫作指導走進死衚衕,越來越多的學生迷失於寫作的門檻之外,不知道為文之道就是“抒寫性情”,他們為“假”不好發愁,為“大”不了歎息,為“空”不成傷心。

其實,我們寫作上也需來一次“原生態”的革命,首先也來個“真內容”的“大采風”:或感受“親情”;或回放“童年”;或公開“祕密”;或傾訴“苦水”……總之,來個“寫真集”,打破條條框框,讓學生們從真處落筆,自然為文,重新拾取被丟掉了的本真。這樣,調動語言、修辭、句式、文法之功用,挖掘其真實生命中的大感動:讓花兒豔麗,讓水兒柔美,讓風兒傳情,讓火兒剛烈,使心靈迴歸,使生命燃燒,使品質砥礪,使靈魂昇華。這種返樸歸真後的提升,這種言之有物的“綠色”寫作,定會展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定會影響一代人為文甚至做人的態度,從而開闢寫作的新天地。

改變假、大、空的寫作弊端,古人有過許多真知灼見,公安派的“性靈説”,就是現代最具借鑑意義的一種方法,就是素材要從學生的生活中來,挖掘他們生活中最本源的東西,把“原生態”的生活真切地再現出來,許多專家學者把這定義為“生態化寫作”。

“生態化寫作”是對非人類的生命情有獨鍾,作者以切身的體驗與感情的表述見長,並以人文的生態思考與感悟穿插其間。就是不僅把非人類的生物作為寫作的對象,而且以人類的體悟與文化反思作為其寫作的魂魄。

新課標在寫作方面強調:“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但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最讓學生頭疼的便是寫作文,而最讓教師吃重的,也正是作文教學。有的學生視作文課為猛獸洪水,縱使絞盡腦汁,咬斷筆桿,也只是寫出一些索然無味、面目可憎的東西敷衍交差;有的學生寫作文只依葫蘆畫瓢,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空喊口號,沒有新意;也有的學生作文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獨守心靈,孤芳自賞,多一己之悲少關注大局之感。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校園生活單調乏味,這是造成學生作文假、大、空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作文教學沒有重視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這是造成作文脱離生活的主觀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説學生每天缺乏生活的閲歷,莫如説學生缺乏生活的體驗。學生作文缺乏生活氣息,與學生缺乏對生活的敏感不無關係,作文教學應提倡生態化的寫作。貼近生活寫作成了改變現狀的當務之急。只有貼近生活寫作,寫出來的作文才會有充實的內容,充溢着鮮活的靈性。

其次,縱觀近幾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中的作文題目,我們可以看出,隨着大學聯考改革的不斷深化,作文在保持考題的嚴肅性和選拔性的前提下,越來越貼近中學生的生活與寫作實際,越來越明確了作文應盡的職責,那就是關注社會、積澱文化、書寫思考。“文章合為時而著”,只有關注社會,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才不會導致作文教學和作文測試脱離社會,脱離生活,而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才不會讓學生的思想成為假、空、死的垃圾站而毫無生氣,毫無正氣。從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來看,大學聯考作文試題不是對社會簡單的直射,而是有選擇地在浩如煙海的眾多熱點中選取能夠引起學生對社會宏觀的思考,尤其是對歷史文化的積澱作深深思索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較高的感悟能力,不去關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維科學乃至心理科學;不關注人類自身,不關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用有情之眼看無情人生,是沒有辦法“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白居易説“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劉勰説“情動而辭足”,都説的是一個“情”字,而“情”和“意”,正是作文的重要元素。面對生活只有用心去體悟,反覆琢磨,慧眼獨具,擁有良好的觀察品質,才能從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去發掘深意、新意。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其閲讀的習慣,在文學作品中體會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音樂美、色彩美,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更好的做人,且做“善人”、“美人”,在鑑賞文學作品中,提高思想修養和文學修養以及寫作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透徹的剖析社會,也才可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

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要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學生在對自然的表述中傳達出的對自然的讚美、反思及啟示,在對離我們更近的環境——師生、生生關係的營造中表現出的關於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引導學生關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提高認識水平,使其具有深厚的生活積澱,才能厚積薄發,寫出自己體會最深刻、最急於告訴別人的道理,抒發自己最真切最真摯的情感,即能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富於創新精神的文章。

(二)

一、迴歸作文本源,構建作文與生活聯繫的通道。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曾説過:寫作的根源在於生活,脱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

新課改有兩個理念:即主體教育觀和生態倫理觀。主體教育觀的基本內涵之一是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生態倫理觀主張整體主義的視野,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教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地生活、和諧地交往。可以説,親近自然是中學作文教學的手段,更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目標,當學生為一草一木而感懷的`時候,當學生為一山一水而動情的時候,他們的作文更有了需要表達的思想,而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情趣同樣會得到一次難能可貴的提升。

作文要和生活融合,和生活結合,這就是要感悟自然、社會、人生。所謂“感”就是觀察、感受;所謂“悟”就是體悟、思考。觀察、感受是基礎,體悟、思考是昇華,

感悟自然。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峯,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的深思,朝暉夕陽,寒來暑往,花開花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應該會有所感悟。我們應該積極地啟迪學生,不要認為生活枯燥沒有寫作素材,試想人為萬物之靈長,有什麼不可以攝入筆端,賦予靈性呢?只要我們用心去和大自然溝通,就會擁抱大自然的給予,筆下涓涓,尺幅天地!可能有些學生會説,我們整天學習,身處教室,不可能去遊山玩水,何來靈感?其實“感悟自然”的話題是相當寬泛的,給我們提供了神馳遐想的廣闊空間。我們要善於從虛到實,化概念為萬象。在自己身邊尋找美,發現美,感悟美,表達美。例如:夜望星空,慨歎宇宙之廣闊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哪怕只寫流星,也會想到“不要追求短暫的閃光,而要追求永恆的光輝”;靜聽蟲鳴,驚歎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力量的無窮;哪怕是身邊的蟬鳴,也會感悟“四年的黑暗勞作,才有短短一個月的歡唱”;哪怕寫小草,也會感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雨中行,感受一份灑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情生活不能總是死死板板,還有另外一種活法;山中游,感受未曾有過的坦蕩和奔放,感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感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總之,啟迪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努力把“學問”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現給人看。

感悟社會。感悟社會是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瞭解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增強社會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譬如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科技發展問題、就業問題等。這些都是作文的現實題材,可是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作文教學要聯繫生活實際不僅包括家庭生活、校園生活,也包括社會生活,否則,作文教學的視野就狹窄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不僅是做人的原則,也應該是我們作文的原則。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媒體,善於向信息要靈感,尋思路,努力拓寬寫作路子。多留心社會熱點,尤其是涉及人性材料的新聞報道,比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今日説法”、“冷暖人間”等,重視寫作的現實意識,文章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有現實針對性,方有生命力。社會熱點一般都能反映時代精神,代表時代潮流,如抗震救災、構建和諧社會、企業自主創新、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菜籃子問題、房價問題、人民幣增值問題等等。讓學生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代替孤芳自賞的無病呻吟;用對社會深沉、真情的關注代替空洞無聊的口號,用積極參與社會,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陽剛代替淺吟低唱、柔婉纏綿的淺薄、陰柔。總之,我們要啟迪學生“事事在意皆文章”,要把自己的“文章”表達出來。

感悟人生。感悟人生就是認識別人,認識自己。要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關注生活,從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關注日常生活中迸發出來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引人深思之處。交際和閲歷是人生的財富。只有對人生有較深的體驗,才能寫出感人的文章。人生是一部百科全書,它為作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是作文的豐富礦藏。問題在於學生每天都在生活,卻很少留心去觀察,從豐富的人生礦藏中去感受。要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呼喚學生的人生信念和理想。

二、傾訴自我真情,架設情動與辭發的橋樑。

作文是一種“傾吐”,包括“情緒傾吐”和“理性傾吐”。情緒傾吐是指寫作者受到某一種外來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間接知識而在內心深處激起的悲傷抑鬱,或興奮喜悦等種種情緒意念時,從而產生通過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心理意識,這類文章大都有感而發,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理性傾吐是指作者面對某一論題或某一社會生活現象作理性思考,從而產生通過文字表達生活認識及思想感情的一種心理意識。在這種心理意識支配下寫的文章,往往能對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煉和總結,並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層層深入地剖析事理,進而表現出創造性的發現能力。無論是哪種傾吐,前提是有東西來吐。作文就是該寫心聲,寫真情實感,寫那些感人的東西。

冰心曾經説過:“人的心靈世界是個性化、自然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靈的笑語和眼淚。” 真實是作文的生命。寫作應該寫“我”之心,“我”的內心感受和人生體驗,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感悟。用自己的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自我的心路歷程、成長經驗、人生體悟是一個豐富而且獨一無二的寶藏。那麼就應該真誠地掏出你的心,敞開你的靈魂,以一顆真誠的心,抒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手寫我心”,這顆心,應該是一顆真實的心靈,不矯揉,不做作,更不能虛偽。不拘一格,隨心而寫,尚真忌偽。無論是敍述描寫還是抒情議論,都要真實地反映自我的觀察、自我的認識、自我的評價,真實再現,真切流露,真情表達,獨抒性靈。所謂“性靈”就是作者的個性表現和真情流露。因此,在文章中要勇於袒露真我,彰顯個性,以真實的自我、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如2006年大學聯考優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調動自己從國小習音樂的經歷,渴望握住音樂的手,逐漸深入地體悟音樂的魅力。在我們的校園裏,自稱為音樂發燒友,收集一大堆CD,隨時掛着耳塞的同學比比皆是,但在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在考場上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想起“音樂”呢。

日記是一種生態的長征、道德的長跑。我們教師要鼓勵、提倡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抓住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經歷、一絲感觸、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點糾葛、一段插曲、一場夢幻,甚至是偶爾聽到的幾句對話以及從生活平面飛躍的一點浮想,都可能心有所動,即“乘興走筆,倚馬可待”,都可以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文心雕龍·知音》),也就是説作者要有真情投入,擁抱真情,用作者的“情動”喚起讀者類似的生活體驗,從而產生共鳴。作文中沒有“我”,就沒有真生活,沒有真感情,沒有真靈魂,作文要張揚個性,要理直氣壯地表現“自我”。

三、培養審美情趣,加強作文與做人的有機聯繫。

我們都在感歎,現在的中學生作文空洞膚淺,充斥虛情假意。筆者認為,這是我們在作文教學時忽視了學生的內在修養所致。這裏,有必要提到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養氣説”。孟子在《公孫丑》裏談到“知言養氣”,説“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蘇轍則明確提出了著名的“文氣説”。他認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他進而列舉孟子和司馬遷的例子加以闡述,説孟子善養其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而“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文氣”之“氣”,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之氣質、胸懷、思想、性格以及審美情趣。新課標倡導寫作要表達的“獨特感知真切體驗”就是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可以説,古文家的“骨氣説”以及現代的教學理念都十分強調作者思想修養對寫作的重要影響。而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卻常常把思想給忽視了。作文教學應該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格建構為指歸,重視養氣,努力實現從單純的作文訓練到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觀念的轉變。

那麼,怎樣才能加強作文寫作與做人的有機聯繫,促進作文教學與人格建構的互相結合呢?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作文不只是一種寫作技巧,而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道德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人生必定要充實,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

首先,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只有熱愛生活,才會有積極的人生觀,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併為之感動;也只有熱愛生活,才會熱愛並且敬畏生命,才會懷有對整個人類(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和悲憫心。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人格意識被淡化,他們中一些人不能成為“新時代”的“仁義之人”,即不會關心他人,不會與別人合作共事,不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不會正確辨別各種是非,不能明確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這樣作起文來要不思想蒼白無力,要不出現觀點錯誤、認識偏差。所以,學生要立足於平凡生活,着眼於人物思想品質和精神世界,朝着高尚的方向挖掘,提煉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再平坦的人生也曾有一些艱辛與不幸,艱辛與不幸往往可以激起人們情感的波瀾,再平凡的事情也有一點時代痕跡,時代痕跡中常常有較厚重的內涵。這些就是寫作的動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條件。例如2003年大學聯考北京滿分作文《轉折》,記一個比學生大不了多少、教學還沒有多少經驗的女物理老師,在某個星期一帶着不輕的病——嗓子全啞,走進照例鬧哄哄的課堂,通過讓學生看幻燈片、自己打手勢來上完一節課,結果感覺得一班“妖魔鬼怪”算子發酸。該文立足於自己的生活圈子,寫出了令讀者心難免一陣顫慄的效果。

其次,要引導、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閲讀,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平時要注意廣泛閲讀,豐富積累,人事物態,儘可能廣獵,興趣固然重要,博聞也必不可少。博聞可開闊視野,不流於偏頗孤陋;博聞可提煉見識,不致流於淺見狹隘;博聞可豐富文采,不致流於枯燥、單一。如2006年大學聯考福建滿分作文《月圓是畫·月缺是詩》,作者從餘秋雨的文章,到海德格爾的精神;從魯迅悼《楊銓》的詩歌,到莊子的名言;從《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吟詠,到五柳先生的理想展望,到東坡先生的赤壁放歌;從守着瓦爾登湖的梭羅,到遙望乞力馬紮羅之雪的海明威……展示了讀者廣泛閲讀、豐富積累的優勢。

第三,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包括遊歷),讓學生多去體驗,開闊視野,並進而形成其思想,體味和解讀出生活所折射出的豐富內涵和深邃哲理,顯現出高遠的志趣。

第四,關注歷史文化對自己的啟發、對現實的啟示,從歷史的風煙中透視人類前行的軌跡,品味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從而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多一份理智的人文關懷,提高我們的人文品味。

第五,要重視藝術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則建立起來的藝術具有移化個體心靈、健全人格以及培養健康審美情趣的作用。同時,藝術教育(尤其是文學欣賞)又可以夯實學生的文學功底和精神底藴。

總之,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獲得“精神”和“筆墨”上的自由,為學生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進行創新與創造提供空間。

我國七所著名大學教授曾在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賽”評選會上共同指出:優秀的作文應該是“有個性的”,“自由真實地表達內心世界”,“文采優美”的與眾不同的精神的獨創。要寫出閃爍着個性色彩、具有創新精神的行為,內容上不要受限制,文章形式不受拘束,不要被一些機械化的作文模式牽着鼻子走,也不要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應該大膽地用自由之筆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顯自在之趣。

高中教學隨筆3

從接到通開始準備課與練習畫圖到比賽全部結束,僅僅兩個星期的時間,卻感覺自己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其它事情也顧不上了,連吃飯也時常往了。為了備課絞盡腦汁,可很多時候還是無從下手,沒有頭緒;有時的感覺好像出手錯了方向………

在俞老師的指導下,我把課題定好,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先熟悉了課本,知道本節要講什麼了,然後才有了初步的思路,可是每個環節要講哪些內容,怎麼來設計這個環節,我還是拿不定主意,在與指導老師研討每個環節怎麼處理效果要好些,課件怎麼修改等等,最後到比賽的前兩天時才基本確定下來思路,接着課試講,政史地課組的老師與趙校也來聽課指導。試完課各位老師就課中出現的問題做了認真詳細的指導,通過一天修改後,我又飯也顧不上吃又晝夜不停的練習版圖,直到比賽的前一天晚上的半夜。第二天早上我滿懷信心,胸有成竹的把課講完,自我感覺還可以,每個環節基本是按自己原來的設想來完成的。就是感覺自己好像好久沒有睡過一樣感覺特別困。但是上完課後我又不自覺的對每個環節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覺得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比如説:沒有集中精神,沒有用自己的語言魅力真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經過膽顫心驚,艱苦準備,讓我感受到講課之艱辛,教師之勞苦。講課是一門藝術,站到講台上授課需要擁有海量的知識,精煉的'語言,飽滿的'激情,這是要充分長久的準備,“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斷的鑽研才有了完美的課堂安排。上課時還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熱情去還要感染學生。

這次比賽時我一次很好的鍛鍊,提高了自信心,增加了勇氣,讓我對今後的學習、生活的把握提供幫助。同時,對所有支持、幫助過我的學校領導、老師、同事們表示最真誠的感謝。感謝所有人的付出,感謝所有人帶給我的鼓勵,我會努力。

高中教學隨筆4

一、充分利用學生“向師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老師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是學生最喜歡的一本書。做一個令學生愛戴、敬慕的老師是上好課的第一步,古語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要親近學生,主動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噓寒問暖,溝通交流,瞭解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輔導,知學生所困,解學生所惑,久而久之,就能贏得學生的心,贏得學生的尊重。個別老師教了學生一學期,卻連班裏學生的名字都叫不全,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效率的。

二、重視課前的導入,精彩的課頭是成功的一半

高中生物知識點多,尤其是到了高三階段,內容更是繁雜。一般老師總是強調讓學生好好學習,用心聽課,授課時也是爭分奪秒,走進課堂,直接新授,造成學生被動聽課,學習過程枯燥無趣。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導語,導語的設計既不能脱離知識的銜接,又要有趣味性,如作業批閲中典型錯誤、生活中的趣味生物故事,甚至與生物有關的時事雜談等。讓學生在思考中進入學習,在笑聲中開啟智慧。

三、教學要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學以致用

一些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原因之一就是覺得學的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用不到,這是極錯誤的理解。生物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最為緊密,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一定要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使理論回到實踐,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精油的製作、果酒的提取、洗衣粉的洗滌原理、除草劑等等,教師授課時,可以發動學生攜帶一些實物來演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這樣的課型,是學生最為喜歡的,每個學生都樂意積極參與,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對學習生物學產生強烈的興趣。

四、有效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習內容

如今,多媒體教學基本普及,教師要有效利用多媒體,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雖然生物課本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但畢竟教學內容有限,例子也不夠豐富。授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物實例,近些年生物技術的發展圖片,播放生物實驗的視頻短片等,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豐富生物學習的內容,效果很好。

總之,只要教師做教學的有心人,教學質量就會逐步提高。

高中教學隨筆5

一、教師與學生的困惑

高一物理新教材要求每週只有2節課,課時大量縮減,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已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重新研究和學習,適應新的教育教學要求。

教師的困惑:①課時少,難以完成教學任務。②教學內容多,不能完全由教師講授,而讓學生自學的內容較多,就好像教師不能盡職盡責似的。③教師的教學設計起點較低,但結果往往偏高。④課前延伸與課上展示、合作、探究結合不默契。⑤學生主動性差,耽誤課堂時間。⑥學生回答問題不確切、不恰當時,教師怕耽誤時間,乾脆替學生回答現象等。

學生的問題: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表現在對教師要上課的內容課前不預習、不瞭解,上課忙於記筆記,忽略了聽課的真正任務,顧此失彼,被動學習。②學生在練習、作業上,慢騰騰,不講速度,訓練不出思維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業、練習效率不高。 ③學習缺乏條理性,由於時間少,課後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繫,只是忙於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定律、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記硬背。

二、幾點建議與思考

1、 給新生的建議

物理是中學階段的重點科目之一,它經典而抽象,雖然來源於生活和實驗卻很難理解,因此許多學生望而卻步,那麼,怎樣才能學好物理這門學科呢?我的建議如下:

1)做好課前延伸

課時量減少,課餘時間增多,就要做好課前延伸。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2)課上學懂每個知識點

懂的標準是每個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説出它們的聯繫和本質區別;能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

為了學懂,學生必須做到以下三點:認真閲讀教材;認真聽講;理論聯繫實際。教材知識是前人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準確精練,必須反覆閲讀和揣摩,通過課前閲讀,瞭解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一般會比教材更具體,更詳細。認真聽講,一方面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學習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3)掌握物理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

中學的物理規律較多,物理現象和過程千變萬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如假設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離法與整體法、獨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把複雜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的能力,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

4)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對課堂上剛學的新知識,課後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結論、應用等全過程進行回顧,並與大腦裏已有的相近的知識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矛盾,若有矛盾就説明還沒有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這時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教材。在弄懂已學知識的基礎上,要及時完成作業,有餘力的學生還可適量地做些課外練習,以檢驗掌握知識的準確程度,鞏固所學知識。

2、幾點思考

1)把新的教學理念轉變為課堂教學行為

教師要努力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或只滿足於讓學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於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要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知識傳授到注重素質培養,不斷地進行探索、實驗、總結和完善提高。

2)加強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物理的入門、基本物理知識的落實依然是高中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要在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方面上下功夫,不僅要抓住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本質,還要從其產生的背景,建立的過程以及具體應用上展開教學與探索,使知識點完整、立體、豐富,使學生真正理解。也只有在這種全方位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素質的培養,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3)注重學生基本物理習慣的養成

學習物理的一些基本習慣必須要養成。從答題情況看,這裏需要強調三方面:一是嚴格作圖。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規範作圖,然後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養成一個規範作圖的習慣,並且善於把一個物理問題準確用圖表示出來。二是努力提高數學運算能力。從答卷情況看,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普遍較差,需要加強訓練。三是規範解題過程。要能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表述、論證要有初步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至少應通順。

4)繼續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近年來,我校一直在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學生基本上能夠掌握規定實驗的有關知識,並且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在今後的實驗教學中,應注意設置實驗情景,提出實驗問題,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設計,進行實驗操作,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那麼,實驗的思想意識就會形成,實驗的方法就會掌握,實驗的設計和操作等綜合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3、我們的`追求

1)精心編制學案,做好課前延伸的準備工作。認真組織學生課前預習,預習學案或者收集檢查或者課堂檢測,讓學生重視課前延伸,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

2)課堂教學遵循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因材施教的原則;採用“三先三後”的策略,即先學後教、先練後教、先考後教;注重課堂教學的七個環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精講點撥,自我小結,當堂達標。

3)我們教師應努力更新和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4)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教師的引導是多方面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引導;自我監控能力引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個別學習引導;學習方式多樣化引導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為現在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①課前預習、閲讀自學的習慣。通過閲讀教材,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②總結歸納的習慣。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使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③練後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做完題後學會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的好習慣。④有錯必改,建立錯題本的習慣。

5)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面對的是嚴峻的挑戰,單靠個人的能力,出現的許多疑惑問題是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的。所以教師之間應加強合作,積極開展備課組內的備課,分擔問題,分享成功,通過不斷的交流獲取教學信息與靈感。而新課程的實施,尤其是信息技術運用的加強,又使教師的備課任務加重了。如果備課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每個教師都把自己最好的成果拿出來與大家交流,通過教學材料的資源共享,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研究中。

高中教學隨筆6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結合政治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真實地感受到政治理論離自己的生活並不遙遠,從而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高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談自己在經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我們的學生會遇到人民幣與外匯的兑換問題,甚至會涉及到外匯的兑換比率的問題,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師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的講授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圖畫圖表演示、幻燈、錄音、錄像等直觀感知的教學法,把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學中去。此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辯論、討論、社會調查等。

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兩年多了,一直以來擔任我校試驗部的地理課。由於我本人不是地理專業的,再加上地理在有些人眼裏被冠以“副科”這一不太好聽的名字,因此學生不重視,學習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樣讓學生喜歡地理課,愛上地理課。我也在工作中苦苦的思索着。

1.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地理學科由於涉及面廣,所須記憶的地點、現象、事件紛繁複雜,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教起來枯燥,學起來無味,考起來難。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學中儘量運用知識性、趣味性、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

知識性是要求學生掌握教科書上地理知識,這也是教學的主要目的。為此我每次力爭自己吃透教材,凡要求學生讀背的知識自己事先全部掌握(包括圖)。甚至在有意無意中讓他們發現我們的老師竟然能把我們的課本背下來,讓他們在心裏敬佩老師的同時,自己也就下功夫學習了。

趣味性則是為避免課堂教學的單調枯燥,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進行的。活動作為現今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運用得體,便可激發學生思考地理問題的興趣,積極去探索,去學習。在地理課中,我始終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帶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讓學生動起來。比如,在八年級“水資源”一節中,課文提到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上課時,我又引導學生回顧“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一節中的圖文材料3.3“水資源危機”,結果學生觸動很大。因為,在學生的意識中,水龍頭一開,自來水就來。土地龜裂、河道斷流,人們飲水成為困難。對他們而言,都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生存環境。我及時利用這組圖片給學生帶來的觸動,讓學生分別表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片段,要求真實地反映自己的行為。同學們都很積極,在短時間的議論之後,有的表演用水龍頭衝腳的,有的表演用一盆水洗了一下手就倒掉的,還有兩位同學表演用水打鬧的,也有表演用水後不關水龍頭的,當然也有表演節約用水的。我沒有對學生表演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好的行為而批評他們。相反,表演浪費水資源的同學,他們大膽地展示出自己的真實行為,説明了他們已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作為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其肯定、表揚和鼓勵。表演之後,請學生分組討論今後我們應如何合理使用水資源,然後各組推選代表發言。活動結束後,我注意觀察學生日常生活用水情況,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能夠做到節約用水。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並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現象,以展示地理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初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比如在講述《陸地和海洋》一課時,正好是我國的“神州六號”宇宙飛船上天,結合時事,既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對現實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的思考能力。俗話説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去。就如孔子所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興趣才會使他們產生無窮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熱情。,因而在教學中要學會適時地進行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情緒的調動,促使每位學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們自始至終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地探究氛圍。

2.溝通師生感情,鼓勵學生髮言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來源於師生思想感情的溝通,師生關係的融洽。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看到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應特別關心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常有自卑感和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為此,我常以一些較簡單問題讓他們回答,即使回答錯了,也肯定他們敢於回答的精神,並儘可能找到他們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為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對其肯定、表揚和鼓勵,消除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相信只要我舉手回答問題,就是一種勇氣、一份自信;漸漸地他們就變被動回答為主動舉手參與討論了。

3.發揮課代表優勢,學生管理學生

課代表作為老師的助手,不僅僅只是收發作業如此簡單了事。讓學生參與管理學生,一方面鍛鍊學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有一種緊迫感、壓力感。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嚴格要求自己,讓就無法去要求別人。八(3)班的趙瑞傑,是一個讓老師家長都頗為頭疼的學生,但是自從擔任地理課代表一職以來,協助老師嚴格要求班內學生,認真及時收發作業,自習課佈置作業、讀背聽寫,着實成了老師的好幫手。

4.親身體驗教師角色,激發聽課興趣

上課老師講,學生聽,天長日久,相當單調、枯燥。在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發展與合作》時,我嘗試讓學生講,我來聽,結果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①. 學生自己或身邊同學上去講課,無論好壞,對於他們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講的用心,聽的專心。②.“我”是老師,站在講台上,面對同學,他的學習使命感、責任感無形之中就會增強。感覺要教好別人,首先要自己學好。③讓他們相信:地理的知識點,只要學生肯學,真的就能自己學會。通過當老師講課,體會老師講課的辛苦,增強學習信心,感覺地理知識不難學。④.扮演老師,站在講台之上,當然更激發了興趣,即使個別知識點沒有處理好,沒講清楚,也覺得沒什麼。甚至有的同學自己覺得講的不滿意,要求在講一次。⑤體驗課堂,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上課時學生如果不認真聽講故意搗亂該怎麼辦。七(3)班的高仁在講課中,就提出“孔燕同學上課太調皮,不專心聽講”。這樣在以後的課堂上他就知道要自我約束了。

5.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由於地理不是本人專業,對於所有地理知識不能很好地融會貫通,再加上不能專心致志地鑽研教材,因此在教學時不能做到一氣呵成,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藝術。同時對於怎麼學好地理,本人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在教學中只好要求學生多背死記,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不能很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學的園地裏,我還僅僅是一名新兵,我以我滿腔熱情,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使自己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在自己的崗位,永遠不滿足現狀,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勇於實踐,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學水平和科學素質,為我所熱愛的教育事業、為我所選擇的職業獻出我畢生的精力!

本學期,我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都聰明靈活,想象力豐富,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學習成績比較理想。但也有少數幾個基礎比較薄弱,作業髒亂,思考速度慢、書寫速度慢、對新知的理解也比較慢。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現將本人對這學期教學工作的一點思考小結如下:

一、夯實基礎,努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藴藏真理:一個學生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被作業塞滿,就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沒有了智力活動的時間,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學生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對孩子的智力和體力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減負”的警鐘一直長鳴!但在國小低段教學中,計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對孩子的後期學習非常重要,如何讓孩子既能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又不會負擔過重呢?本學期,我作了一下幾點嘗試:

第一、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每節新授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認真閲讀教材、教參,瞭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編者意圖,每個知識點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與前後相關知識聯繫和銜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溝壑。觀看優秀課例,積極徵求同組老師意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起點,確定每節課的重難點,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設計完備的教學預案。其次是努力增強教學技能,做到每堂課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加強師生交流,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最後,每節新授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事先準備好小黑板、作業紙等,注重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爭取每節課都留有一定的時間供學生練習鞏固,驗證教學效果,發現問題當堂解決。

第二、及時鞏固與定期複習相結合。每節課新授知識都會在當時當天及時鞏固,第二天進行適當複習,一段時間後進行第二次複習,提高複習效率。為了幫助孩子提高計算速度,每節課課前花1分鐘時間讓學生誦讀乘法口訣和20以內進位加與退位減口算題,通過一學年的堅持,效果顯著。

第三、作業佈置與批改。本學期我準備了多套教輔資料,精選練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佈置作業,力求使每一次練習起到最大的效果。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認真及時地批改,並做好錯題記錄和分析,針對不同的錯誤分別採取個別輔導和集體評講的方式及時補救,根據錯題記錄和分析,制定階段複習計劃和期末複習計劃,做到有的放矢。

二、關注全體,儘可能兼顧學優生的培優和差生的輔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這樣的大班教學中,最難兼顧的是學優生的培優和差生的輔導。因此,我努力在課堂教學和課後輔導中關注他們的成長: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差生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為學優生提供思考空間;在課堂練習中,對學優生提出有挑戰性的要求的同時,加強個別輔導,不讓差生掉隊。

(二)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加大對後進生的輔導,不僅是知識上補缺補差,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提高差生的成績,首先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其次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增強學習自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句話説的好:“教是為了不教。”不能讓補習伴隨孩子成長!

(三)加強家校聯繫,搭建良好的溝通平台,讓家長成為個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邊教邊研,取得較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本學期,我們班每天的數學作業,中等學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鐘完成(期末複習時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輕鬆地獨立完成。在作業批改中,很少有集體性錯誤,每天的31份作業中,全對作業一般都在20份到25份之間。

(二)在課後輔導時發現,幾個差生學習成績進步很大,如一個插班生,進來時測試成績總在60分邊上,現在每次測試都在80分左右。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學習越來越輕鬆,上學期遇到他們學習上出現問題進行輔導時,總是費盡脣舌,啟而不發,本學期基本上都是一點就通,差生輔導一般都在課間幾分鐘內完成,很少留到放學後。

(三)班上近一半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善於思考,學習成績優異,學習狀態穩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實現專業成長

(一)繼續堅持並優化本學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學習問題,課後只做適當的鞏固,控制好課後作業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間的聯繫,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爭取家長更多的支持,致力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新知學完後,間隔多長時間安排二次複習鞏固,以什麼方式進行復習鞏固效果最好?針對不同的內容,努力尋求比較好的二次複習時間和複習方式。

高中教學隨筆7

1、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的區別

國中數學在教材表達上採用形象通俗的語言,研究對象多是常量,側重於定量計算和形象思維,而高中數學語言表達抽象,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強,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

2、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

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同學們要有不怕困難攻克數學疑難問題的頑強學習意志,勇於進取敢於競爭的學習精神。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想辦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老師的講解。培養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要預習課文,帶着問題聽課,通過老師的解釋,學會不斷思考,解決自己的疑難問題,從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而高中數學內容容量大,同學會有聽了沒辦法記,記了來不及聽的無所適從現象,但是做好筆記又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那我們就應該先注意記好解題的關鍵思路和結論,不要面面俱到。課後要整理筆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覆閲讀教材,多方查閲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再者,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完成作業。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

4.要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

每學完一節一章後,要按知識的邏輯關係進行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專題化,這也是再認識的過程,對進一步深化知識積累資料,靈活應用知識,提高概括能力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高中教學隨筆8

本人擔任高中英語教學工作,針對高中學生的自身特點:他們大多數同學來自縣城外農村地區,由於農村地區教育相對落後,對英語學習不夠重視,還由於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張口説英語,加之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導致上課調動不起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去接受知識,達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然而,該年齡段學生的優點是上課積極活躍,動手動腦能力強,同學之間有相互競爭的意識。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優點呢?在實踐中我深切感到在課堂上設置遊戲,能夠激活課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變成課堂的主體。現在談一下我對課堂遊戲教學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不成熟的看法。

一、適量的課堂遊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從獲得知識的角度講,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學習者。有學者認為,應該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考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永遠源於主體的'積極過程,如果離開主體去不斷地積極活動,那就沒有什麼智力的動力可言。這就充分説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挖掘學生最大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於喚醒教育的主體自覺,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因為沒有教育的主體自覺,學生只能是一羣被人驅趕的綿羊。課堂遊戲正是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學生能普遍動腦、動手、動口廣泛地進行交流信息,處於自覺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發展能力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深度。

二、課堂遊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又一基本要求。如何把創新精神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關鍵一點就是教師在教學時應給學生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課堂遊戲恰巧從根本上改變了封閉教學的沉悶局面,讓學生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來。遊戲走進課堂,把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過程;把重視傳授知識變成了激發學生求知慾、好奇心、創造精神和開發學生潛能的學習過程;把教師從真理的代言人、至高無上的權威、傳道授業解惑者,改變成學生民主、平等、自由地進行自我展現過程的操作者。一個寬鬆、廣闊的創新環境悄然形成,它不斷地啟發、誘導學生在學到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學生的個性在遊戲中得到尊重,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創造。面對學生,我們應永遠充滿信任和期待,以愛的春風綻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開啟每一個心靈的寶庫,使創新教育在英語課堂上得到真正的體現。

三、課堂遊戲有利於培養樹立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識

現代教育主張不僅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還要學會合作。社會發展越來越傾向於強調集體意識,善於合作被作為人的一種基本素質提了出來。一個人若想生存,就必須審時度勢,學會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在競爭的過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他們消除自我封閉的心理,妥善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項刻不容緩的艱鉅任務。幸運的是,課堂遊戲恰好幫助我們改變了老師的一言堂,開闢了師生間、學生間平等交流的好場所。知識、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異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去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來啟迪自己的思維。在遊戲中,知識、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昇華。在遊戲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讚美,學會了批評,學會了接受,而且還展現自我、認識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個性得到了和諧健康地發展,同時也養成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四、課堂遊戲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開拓英語學習的新天地

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英語,而且還會讓學生懂得如何準確地運用英語。這一過程也正體現了語言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課堂遊戲幫助學生衝破課堂範例的同時,還使他們的英語學習走進了生活。把窗户打開,讓清風進來,使英語教學在不斷改革中進行創新。

在課堂遊戲教學中,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同。教學得當,學生則學得輕鬆有趣、學的靈活,掌握的就好。反之,教師教法不當,學生就學的吃力、枯燥,甚至厭學。對學生的遊戲效果應進行多方面的強化或者鼓勵。在遊戲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肯定和表揚,幫助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學會總結、創新,從而進一步強化遊戲效果。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地發展,才會使他們具備創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質。我們在課堂上設立遊戲,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因此,讓遊戲走進課堂,不但可以使我們的英語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而且還能夠拓寬學生學習英語的新天地。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不斷進行探索與創新,讓遊戲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英語課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總之,遊戲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性手段,課堂中運用遊戲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恰當地確定課堂遊戲內容的原則就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髮展服務,決不能為遊戲而遊戲。就教學環節而言,恰當地確定課堂遊戲應該做到三點:

第一,在課堂教學的準備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就應該選用趣味性強,便於集中注意力,而且又能有效達到最佳狀態的遊戲。第二,在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相適應的遊戲,把基本語言知識編排在生動活潑又能達到技能要求的遊戲中。這一環節的遊戲應把握時機而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遊戲的最佳效果。第三,在課堂教學後期,可以採用一些輕鬆快樂且富有總結性的遊戲,讓學生在享受遊戲快樂的同時,使自己掌握的英語知識再一次得到鞏固和昇華。

高中教學隨筆9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悦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置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為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00年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置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置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説: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高中教學隨筆10

擔任班主任工作的這段時間,我明白了良好的心態對於班主任工作的開展有着很重要的影響。我們要用積極地心態,耐心地教導每一位學生。那如何使班主任有一個長期良好的心態呢?

1、既然我們擔任了班主任工作,處理班級存在的問題,想辦法管理好班級,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質工作,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2、平常為了管理好班級,想辦法處理班級存在的問題,我們班主任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班主任的辛苦,也感覺到了管理好班級後的喜愉。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這也是自我提高的一個過程。如果班裏存在問題,沒有想辦法去解決,對我們自身來説也失去了很多提高自己管理班級能力的機會。

3、好心態來自個人修養,個人修養包括思想意識、文化層次、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學無止境,用心感悟,汲取營養。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上崗,生存壓力增大,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態,需要我們自己適時調整情緒,遇事要能想得開,看得開,不要鑽牛角尖,做人做事要胸懷坦蕩,學會縱向比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喜歡這句話,要學會寬容,天寬容了雲霧,於是擁有了神采。心態好吃什麼都有滋有味,每天日子過得很愜意,惡劣的心態比疾病可怕,吃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 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有精神才會有情趣,才會熱愛生活。情緒低落,沒有了精神,人就會萎靡不振,沒有精神的生命是空虛的,是脆弱的。 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保持良好的心態,人就會永遠奮發向上,信心百倍,精神抖擻,生命就不會衰老,也就能夠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酸甜苦辣,克服遇到的困難。所以,希望人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活得輕鬆,活得愉快,活得精。

“心態決定一切”,這是一句千古不變的人生哲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也許我們將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遇到很多的困難,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左右的,而我們能夠左右的,唯有我們自己的心態。問題和困難其實並不可怕,而真正可怕的卻是我們內心的黯淡和淒涼。因此,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它會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采;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它會使你戰勝心靈中那個貌似強大的敵人;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它會使你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高中教學隨筆11

摘要: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大學聯考語文的重中之重。然而,高中作文教學長期囿於舊教材的體系,依附於閲讀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大部分學生懼怕作文,覺得作文太難寫,沒有靈感,找不到素材,絞盡腦汁也不知道該寫什麼,對作文逐漸失去了信心。那麼,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改變“作文難”這一現狀,切實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寫作水平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方法指導和技巧點撥,還是一種長期積累下的語感的再現,是一種很難複製的複雜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一種綜合了各種生活體驗的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因而它是一種極具個人化的,或者説是一種比較自我的表達,需要學生的主體努力。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要靠學生的天分和後天大量的閲讀與思考。我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難道語文教師就真的在作文教學上無所作為、袖手旁觀嗎?近幾年教學中斷斷續續的嘗試和反思,讓我有了一些體會,現與大家共享。

(一)審題不清,立意欠準

很多高中生在寫作之前缺乏認真審題的'習慣,拿到題目之後,簡單瀏覽一下,立刻就按照簡單的理解開始構思。這樣的審題習慣會導致學生出現偏題的情況,而且還會導致學生在立意上缺乏創新性,容易千篇一律。

(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缺乏邏輯性

面對作文題目,學生可能一下子腦子裏湧出各種影象、聲音,可能剛想到一個自認為很符合題意的典型例子,或者是一句名人名言,但馬上又想到了其他的素材,便一股腦地寫了上去,忽視了文章的邏輯性,導致文章看上去十分混亂。

(三)內容乾癟

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缺乏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因此作文內容經常看上去十分乾癟。學生作文內容乾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空洞的多、實際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靈氣的少,隨大流的多、暢述個人觀點的少,動輒編故事、説假話,這類作文約佔一半以上;另一種是,能説真話、抒真情,但往往是苦悶、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宣泄,表現出一種青少年不應有的空虛、消極的心態。這類作文約佔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高中教學隨筆12

初為人師僅三年的我,帶領着一羣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斷進取,圓滿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回首一年來的高三教學和迎考,我覺得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上收穫頗豐,現總結如下:

重視基礎。縱觀三次診斷性考試,我發現,我們學校的學生,與本市其他中學包括重點中學在內的學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説,誰在I捲上取得了優勢,就在語文科上獲得了先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I卷的重視,同時對學生進行反覆敲打、試探,發現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和潛在的問題,並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基礎的複習和強化,儘可能地紮實學生的基礎。

強化能力。這主要針對II卷,特別是在詩歌、現代文的閲讀上,要教給學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閲讀方法,重視整體閲讀,重視文本基礎;同時,又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和規範答題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勢思維,使學生在進行閲讀時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在詩歌鑑賞方面,就要求學生在鑑賞時養成這樣的步驟:一看標題、作者和註釋,因為,標題是詩眼,點明寫什麼。作者和註釋,卻可以給你解讀提供必要的背景等東西。二看有無選擇題。如有,可帶入詩歌,幫助理解,這樣,會給你降低閲讀的難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讀詩歌,抓住動詞、形容詞等,抓住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回憶所學過的詩詞,形成聯繫,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分析作者表現這種情感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認真審題,把握題幹所含的.信息,明確答題的要點並規範答題。語言表達及運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師必須研讀大學聯考考綱、教綱和近五年來大學聯考語文試題,仔細研究教材,把握大學聯考試題的特點和發展動態,同時,在專題複習階段,在進行每一專題的複習中,不僅要廣泛涉獵、研讀並篩選各種大學聯考資料,同時對每一專題進行了從考綱分析--大學聯考試題特點及典型例題分類集錦--審題、分析及答題規範指導的研究,而且還要備學生,並根據大學聯考考點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每一專題還配備了專門的練習來鞏固。在本專題複習之後,學生腦海中應具備本考點的框架。我的目標是,在專題複習後,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關於語文大學聯考知識點及題型特點及例題的總體框架。在第二輪複習中,還要根據補鍋原理,通過練習和個別調查的方式,針對工作面學生的弱點和前一輪複習的遺漏以及大學聯考新要求,進行了有重點地針對性極強的複習,儘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專題複習時形成的框架,同時提高其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複習有序。無論是基礎還是能力,無論是字詞句,還是段篇每一個大學聯考知識點的複習,教師必須統籌安排,合理進行。否則,不知本階段複習目標複習複習任務,則必然導致複習教學無序,教學效益低下。

調整得當。知識學得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高中教學隨筆13

生物學科特點是知識點散亂,不容易形成知識網絡,因此,許多高三同學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卻提高不明顯,這主要是複習思路不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一、按照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看書

許多同學進入高三總複習後,總是把許多時間用在了做題上,而忽略了看書,這種複習思路是不對的。考試考什麼?是考教材,考試內容絕不會脱離書本,脱離課程標準,所以,我們在高三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緊抓住教材,把沒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弄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作習題進行檢測和查缺補漏。另外,看書容易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這是無論做多少題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高三學生,我的要求就是:迴歸課本。以書為主!做題為輔!

二、指導學生打牢基礎,進行全面複習

大學聯考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離不開知識的載體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助於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在解答綜合能力試題時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在作題時不要好高騖遠,簡單題,基礎題要保證得分率,這當然需要基礎知識相當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礎則來源於第一輪複習的看書情況。

三、把握主幹知識,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主幹就是書上的重點內容,打個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説的中心內容,如果讓你把一本小説縮寫一下,這些中心內容當然不能放棄。那麼對於書上每一節的主幹內容在哪呢,比如書上的黑體字,書上本節聚焦,就是主幹,在我們閲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畫一下就了事,應該先把它記下來,進而理解,與前後聯繫,並要學會應用。不但針對每一節,對於全書來説,也有它的主幹,也就是考試説明中對知識點要求較高的章節。

四、讓學生重視記憶,理解,思考

對於生物學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認為生物是純理科的東西,應該以理解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先記憶後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記不住就記它個大概,我基本上屬於後者。但我不能説前一種是錯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學習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強行改變。那麼對於生物學科來説,記憶和理解同樣重要,也就是説,既要理解也要記憶,因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只有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抓住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學懂學透,記憶起來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區分。但有的概念太長,光理解了記不住也不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記熟練了,也能幫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勤于思考,做到尋根問底,從而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總複習時,對於每個概念我不但學生記住,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對記憶,對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高中教學隨筆14

夏去秋來,腳步匆匆。三尺講台度春秋。一直用“勤奮創新,為人師表”,作為我教師生涯的準則,在教學中不斷的學習,成長。通過連續幾年的地理教學,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故要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方式:

1.轉變教育理念,明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教學活動要找準教學的角色定位,在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勞動只能指導學生學習,而不能取代和干擾學生的學習,而做一些無用功,甚至事倍功半;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教知識,更是教學法;學生不是僅學知識,更是發現知識,學會學習並且善於學習,才能避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耗費了時間卻學而無果的現象。因此,教師的備課,既要鑽研課標和教材內容,設計知識的教法;更要研究學情,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

2.改進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實效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地理教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我在教學中也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教學進行整合,教學手段和方式不斷地翻新,但有時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學不應該只重視形式的新穎,更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生動性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科學性,提高教學設計的實效性。

(1) 設計課前預習: 設置可測評性強的課前預習問題,發給學生預習學案,幫助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預習,讓學生髮現問題,然後帶着問題進行課堂學習,在課堂上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聽講與回答教師問題。

(2)設計新課學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要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真實生活事件、新聞等創設生動的問題情景,進行新課導入,引啟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設計科學的教學環節,通過預設問題,啟發,引導,調動學生討論、探究、展示、交流,讓學生通過多種學習活動生成學習成果,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減少老師的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活動,杜絕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決,只讓學生當聽眾的錯誤教學現象,真正把課堂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學生能力的訓練培養上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和高效,減少無效和低效。

(3)設計評價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多樣,評價標準也應隨着多元化和人性化,變單純的成績分數評價為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個體比較評價與作業評價、考試評價相結合。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進行知識有效的落實,把課堂上的基本知識做為落實的主渠道,及時進行課堂問題小結,單元知識"章結"和"單元過關",並做好各種評價的記錄,為學生的成長檔案做好準備。

3、加強教研,提高個人教學能力

通過積極教研,研究課標,考綱,鑽研大學聯考試題,準確把握教育教學的脈搏;研究教學的先進方法進行教學實踐,研究知識的把握和習題的選擇設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增加知識和理論的積累和儲備,積極擴充教學資源渠道,逐步縮小與課程要求的差距。

伴着閲歷的資深,我會更加註意自己的修養,注意教學過程中的細枝末節中學生表現出來的閃光點,讓他們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高中教學隨筆15

課程標準指出:“應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這個問題。

第一,具備探究問題的能力,是現代社會的需求。社會競爭和發展都需要思想敏鋭、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從學生接受教育的階段來看,高中學段注重培養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

第二,從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來看,積極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能有效地保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實踐證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隨着這一過程而不斷產生的思維成果是維持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對學生智力發展,逐漸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達到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説,讓探究的方式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促使語文教學追求卓越和優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語文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都清楚,高中語文教學傳統,尤其是以應試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與要培養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貫徹語文新課程關於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問題意識。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傳統的課堂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的質量要反思。什麼是“真正”的問題意識?首先,提問的出發點是為“學”設疑,有引起學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動“教”的程序步驟;提問的最終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問題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漸養成學生思考的興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問題應該成其為問題,是一個問題,有思考的空間,有探討的價值。

進一步地説,如果把提問的立足點定位在學生探究能力的養成,那麼教學中的問題應該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或師生一起探索的問題,而不是為驗證而學習的假問題。問題的內容應該是語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備的問題。既是人文性,那麼在設計的內容上應該很寬泛,舉凡自然、社會、人生的內容都在探討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語文知識的支撐,有“工具”可用,或有助於掌握終生學習有用的知識。這種知識很寬泛。有學科層面的基本知識,有能力層面的知識,還有方法論方面的知識,過程或方法論方面的知識等等。沒有這些知識顯性或隱性的支持,思考探究會偏離科學軌道,事倍功半。作為語文課,許多知識的動態性更明顯。不少領域的知識還得師生一起建構,建構的過程也是探究的過程,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以新課程的觀念來認識語文教學,這裏頭有大量的.文章要做。還有提問的角度、難度,提問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總之,問題意識和提問方式是培養探究能力的首要問題,而且衡量學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標是學生對提問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夠提出有一定分量的問題。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養拒絕教學的功利傾向。功利性傾向是基礎教育的痼疾。據上海學生學習價值觀調查顯示,54.5%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是為了升學或“謀求理想的職業和社會地位”,15.4%的學生認為是“期望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上有所成就”,學生功利性學習觀佔主導(20xx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只要略作反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與我們從事的基礎教育密切相關。

新課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學習中得到有效培養,探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和思考過程,過程即目標,過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問題的答案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更不能作為唯一目標。探討問題中,不僅允許而且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問題,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愛護學生髮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見解。教學中的急功近利行為主要表現在流行的學習價值觀上:對考試有直接作用的稱之為“有用”,否則被斥之為無用。可是真正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一些與“有用”無關的東西。眾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難看出來的,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見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並不少見。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