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人類有哪些黑暗的一面

閲讀 閲讀(1.34W)

我們歧視少數民族和弱勢羣體等等。

人類有哪些黑暗的一面1

我們歧視少數民族和弱勢羣體

無論你是否承認,在我們的心裏的某些部分是歧視少數民族和弱勢羣體的。

他們可能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骨瘦如材的吸毒者、喝醉酒的女人、突然闖入的外來者等等。

我們總是有意或者無意的表現出厭棄或是不滿的情緒,將他們視為異類或少數者,站在道德高點對他們評頭論足。

我們會對他人的痛苦感到高興

研究發現,我們在4歲時就會幸災樂禍,如果小孩子認為這個人應該遭受痛苦,那麼,這種幸災樂禍的感覺還會更強。

還有研究發現,6歲的孩子會花錢看一個討厭的木偶被擊中,而不是把錢花在貼紙上。

把他人的痛苦建立在我們的快樂之上,這種心理刻在我們的人性中。

我們相信因果報應

佛家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果一個人因為做錯事被懲罰,那麼當他再次被懲罰的時候,你可能會認為他又做錯了事,受到懲罰也是罪有應得。

如果有人非常貧窮,你會認為他不夠努力;有女性被強姦,你會認為她穿着過於暴露;有人感染了艾滋病,你會認為他私生活不檢點……我們會將他人的悲慘命運歸咎於他們自己所造的孽,從而相信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相同的,如果有人取得成功或變得富有,我們會認為他們一定積了許多善緣,做了諸多好事。

我們總是篤定的相信,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只是時日未到。

我們是狹隘和教條的

你有沒有一些到死都要堅持的觀點,即使它是錯的。相信一定有。

我們總是理想的認為每個人都是理性和開放的,通過展示一些事實和數據,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總是過於自信,盲目的自信,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如果別人試圖糾正我們,我們不僅不會虛心接受,反而因為對方與自己的意見相左而排斥。

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阻止我們接受新的觀點,而變得狹隘和教條。

我們寧願遭受痛苦,也不願靜心沉思

相信這點並非所有人都能夠認同,但確實有部分人是如此。

一項研究發現,67%的男性參與者和25%的女性參與者,寧願接受電擊,也不願意花15分鐘靜下心來沉思。

人類有哪些黑暗的一面
  

我們是虛榮的

我們總是虛榮的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而別人都是愚蠢的。

比如在路上開車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是最好的,會大聲謾罵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即使他們只是超了我們的車而已。

諷刺的是,人羣中能力最低的`人往往是最虛榮和過度自信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即使是監獄裏的犯罪分子,也認為他們比一般的公眾更善良、更誠實和值得信賴

我們是道德上的偽君子

不要把自己當成聖人,用嚴格的道德標準去譴責他人,反過來卻寬恕自己。

我們都是自私的雙重標準者,用不同的道德準繩衡量不同人的行為。

如果是陌生人在街上吐痰,我們會嚴厲的批判,如果是我們的朋友或自己,這種行為可能只會被輕微批評,甚至視而不見。

論語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説,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我們是潛在的巨魔

由於匿名和從眾心態,社交媒體會放大我們人性中糟糕的一面。

在互聯網中,我們更容易用過激的言語與他人爭執、對他人的外貌發表戲謔的評論、宣泄對生活的憤恨和不滿。

社交媒體就像一個放大鏡,會將我們的負面情緒無限放大,更輕易的網暴他人而無需負責。

人人心中都住着一個魔鬼,只不過他被困在魔法瓶中,就看你什麼時候釋放他。

我們偏愛有精神病態特徵的低效領導者

特朗普的擁護者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他的攻擊性和侮辱性的言語對擁護者具有一種原始吸引力,能夠煽動情緒,造成如邪教一般的精神崇拜。

事實上確實如此,針對紐約金融領袖的調查發現,他們在精神病態特徵上得分很高,在情商上卻低於平均分。

或許,我們都是不理性的,需要這樣的領導者作為代理人,作為我們宣泄情緒的出口,而不考慮他是否合格。

我們會被具有黑暗氣質的人吸引

我們總是喜歡壞小子、壞女孩,他們身上似乎隱藏着神祕的特質。

這種心理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長期的。

如果一個男人有很強的控制慾、麻木不仁、甚至自私自利,他對女性的身體吸引力反而會增加。

在國外,許多女性迷戀殺人狂、犯罪者。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的主角漢尼拔,曾一度被推崇為優雅、高智商的代表,受到粉絲的喜歡和崇拜。

人類有哪些黑暗的一面2

喜歡有心理變態特質的領導者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近期得出結論稱,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的公然挑釁和侮辱對人有種“原始吸引力”,他那些“煽動性的推文”就像一隻霸道雄性大猩猩的“權力表演”,“意在形成恐嚇效果”。

如果麥克亞當斯這種評價沒錯,那麼它也將符合一個更廣泛的模式——心理變態特質在領導者中比普通人更常見。研究顯示,更明顯的心理變態特質和獲得領導職位之間確實有着某種含蓄但關鍵的聯繫。

擺脱不掉的種族歧視、地域黑

某項腦部掃描研究就是這種公然的“去人性化”的顯著例子(去人性化,簡言之,就是不把對方當人看。)。該研究發現,年僅5歲的孩子就已經會將“羣體外的面孔”看得低人一等,

而對“羣體內的面孔”則不會。此外,反對非洲裔移民的人傾向於認為黑人的進化程度低於平均水平。還有其他一些實例表明,年輕人不把老年人當人看;無論男女,都不把醉酒女人當人看。

4歲就已經學會幸災樂禍了

這是2013年一項研究的發現。如果孩子覺得這個人活該受苦,那這種幸災樂禍的感受就會更強烈。之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到6歲時,孩子們會更願意花錢去看一個反社會的玩偶被打,而不是買貼紙。

認為世上不幸的人都是罪有應得

在1966年的一項經典實驗研究中,美國心理學家梅爾文·勒納和卡羅琳·西蒙斯首次證明了這種觀念會帶來不幸後果。在他們的實驗中,

一名女學員因問題回答錯誤而遭到電擊懲罰,隨後,其他女性受試者在聽到她將會再次遭受電刑時,就會覺得她不那麼討人喜歡,不那麼值得尊重,尤其當她們感到自己無力減小這種痛苦時,這些感覺就愈發強烈。

我們情願相信那些窮人、遭強姦的受害者、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受難的人是因為命中註定才會遭此厄運,由此來維護我們對“世界本公正”的信念。推而廣之,同樣或類似的心理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潛意識裏會對富人青睞有加。

人類有哪些黑暗的一面 第2張
  

狹隘而教條

如果人很理性、開明,那麼在糾正別人的錯誤觀念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出相關事實來證偽。但是,1979年的一項經典研究表明,

這個方法並沒用——那些對死刑持強烈支持或反對意見的受試者,會完全忽略掉能削弱其觀點的事實,實際上這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最初觀點非但沒有動搖,反而還會加倍堅定自己的立場。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覺得和自身觀點相對立的事實削弱了我們的自我認同感。我們許多人在對事物的理解上過於自信,當我們堅信自己的觀點優於他人時,就會妨礙我們對相關知識作進一步求索。

當這個世界只有一種聲音時,人類將會有滅頂之災!

我們寧願受電刑也不願花時間在沉澱思想上

2014年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受試者中有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寧願遭受不舒服的電擊,也不願花15分鐘安靜地冥想。

虛榮而自負

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驕傲,會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諷刺的是,那些技能最匱乏的人反而最自信,這就是“達克效應。這是一種認知偏差,

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當涉及道德,比如我們在評價自己的原則性和公正性時——這種自我拔高似乎表現得最為極端甚至荒謬。即使是入獄的罪犯,也會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更善良、誠實、值得信賴。

心裏住着一個魔鬼

但凡參與過網絡口水戰的人,都可以證明,網絡媒體會放大人性的一些最糟糕的方面,部分原因在於網絡去抑制效應。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人們在網絡中感覺解放,變得更肆無忌憚,並且更傾向於無視各種社會約束或社交禁忌。網絡的匿名性會誘使我們行為不端,一些人的惡意攻擊言論會導致負面情緒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