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學習>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學習 閲讀(8.64K)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那麼以下看看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1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

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2

冬至的習俗有:祭祀,祈福,吃水餃,九九消寒,吃湯圓,吃麻餈等等。

冬至簡介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來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 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2張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 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各地飲食

清代北京及蘇杭等地注重冬節,所謂“肥冬瘦年”,即寧願過年時節儉,也不能在冬至虛度之意。民間或用各種食物互贈,叫“冬至盤”,並互相慶賀,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閩台、兩廣民間仍盛行過冬至節,在此節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飲食活動。

如江浙一帶多吃冬至肉、冬至魚及雞鴨。冬至肉是用豬肉和醬油煮燒熟的,相傳吃了能身體壯健。冬至魚是把魚分食後留下頭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內,叫“吃剩有餘”,取食物豐足之意。這和除夕夜吃魚,寓意“年年有餘”相似。

北方一些地區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餃子或餛飩。諺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河南名醫張仲景。他在冬至日開設舍藥棚,用羊肉與藥物包入麪皮中,製成耳朵狀的“嬌耳”,給人們治療凍爛的耳朵。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3張
  

後人在冬至日包餃子吃以作紀念,相傳這樣一來耳朵就不會凍掉了。其實冬至吃餛飩應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時的偃月形餛飩等,與張仲景可能沒什麼關係。

在閩台及兩廣的部分地區,則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團,搓成實心或加餡料的圓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圓,也和元宵一樣,寓有祈盼家庭團圓、諸事美滿之意。

相傳,冬至圓原是閩南一位老媽媽因思念在他鄉謀生的兒子,淚水滴入碗中滾成的,後來人們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親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擺上冬至圓,以示團聚。或曬乾圓子,留待回家之日補吃。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3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國許多節日裏常有的習俗活動,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華全國風俗志》裏,就有“冬至節,祭掃墳墓,亦名“鬼節””之説。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裏,祖先的靈魂對於家族的意義,與天地諸神對於國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並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在墳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東西,儘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4張
  

二、吃餃子

在我們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節日習俗。吃餃子,又稱吃“捏凍耳朵”,源於漢代的一個傳説。當年張仲景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他非常難過,就讓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裏煮熟,然後撈起來剁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施捨給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後,耳朵就都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模仿這做“捏凍耳朵”吃,後來就稱它為“餃子”。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5張
  

三、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最早流行於南宋。相傳宋高宗趙構非常愛吃御廚做的`餛飩,因為有一次餛飩沒有煮熟,有人就要送這位御廚去大理寺治罪,但因為只有這位御廚會做餛飩,趙構就赦免了他。後來餛飩的製作方法就流傳到民間,品種和花樣越來越多,每逢冬至節時,家家户户都包餛飩吃,從而有了“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

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6張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嗎,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在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還有十種不同的內容,但都一次火鍋,一般都是涮羊肉,這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很盛行。

五、吃羊肉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以後,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