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學習>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

學習 閲讀(1.1W)

目的是為了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1

珍珠港事件起因

二戰期間,日本與美國達成合作協議,接受美國對日本的物資援助,包括石油、鋼鐵以及飛機和坦克製造所需的機牀等戰略物資。

其中,在1937年和1939年,從美國獲得的石油,分別佔日本石油資源的80%和85%。

可以説,美國的資源供應戰略完全掐在了日本的命脈上,一旦美國斷絕石油等戰略物資供應,日本想要侵略他國,飛機沒油不能起飛,艦艇沒油不能下海,就不能繼續執行對他國進行的軍事擴張了。

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於資源的獲取有着天然的“劣勢”,短期內確實可以通過花大價錢從美國獲得資源,但這以剋扣日本國人的生活資金為代價。

當時,日本國內並不太平,日本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由於國家為了支撐戰爭消耗,一直在加大控制公共生活,使得日本人民越來越感受到深深的無助。

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開始,日本民眾聽信日本軍隊的妄言,三個月就能拿下中國,深信戰爭在幾個月內就能以日本侵華勝利結束。

隨着獲勝的消息不斷由中國傳來,日本人民隨之也逐漸陷入艱苦的生活中。

日本國內先是奢侈品消失了,很快食物也供不應求。

不久之後,由於戰爭帶來的人力消耗,讓日本的精壯男子都上了戰場,農村留守的婦人老人和孩童,無法擔任生產大量糧食的重任。

從1940年夏天開始,全日本最高級的餐廳竟然將大米和土豆端上了餐桌,作為高端食材。由於這種大米並不好吃,被當地人嘲笑,將大米比喻成“老鼠屎”。

1941年4月之後,日本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控制日本人民的飲食,後來甚至每人每天所能吃的飯,僅能提供約1400卡路里的能量(一個63kg的成年男性一天約需2400卡路里),使得日本人民苦不堪言。

很顯然,日本長期國內虧空明顯,國外繼續進行侵略戰爭,已經沒有能力籌集上億的資金,用來支付美國的高價物資。

因此,日本只能通過戰爭獲得資金和資源,實施侵略戰爭基本是以戰養戰。如果停下來,那麼長達多年的侵略戰爭便毫無意義,也會使日本面臨崩潰境地。

此時,日本製定了兩個資源奪取策略:一是“北上”攻打蘇聯;二是“南下”攻佔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從這兩方面獲得石油等戰略資源。

日本非常瞭解自己現在面臨的困境,也知道美國的國力強大和武器的先進,也考慮到現在的戰略資源供應離不開美國,先不能與美國撕破臉,所以日本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北上”攻打蘇聯,然後聯合德國侵佔整個蘇聯。

然而發生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卻讓日本猶豫了,日本軍部,突然覺得日軍未必能打敗蘇聯遠東駐軍,一旦戰爭膠着,日本國內情況必定惡化。

日本“南下”

所以日本為了繼續自己的軍事侵略計劃和掠奪資源,只能選擇“南下”。那麼南下是先進攻東南亞,還是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

日本在經過分析後,認為要想稱霸整個太平洋地區,就必須先佔領珍珠港。

於是,日本製定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
  

那麼如何才能成功偷襲珍珠港?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對此早有準備。他賭徒般的性格和對美國的瞭解,足以制定出大膽的計劃。

早在1941年初,山本五十六就在考慮偷襲珍珠港這一計劃的可行性,先進行一番考察之後,才被上級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

山本五十六這個人本身很有能力,作為在與美國長期打交道的日本軍官,山本對美國在工業和軍事方面都非常瞭解,並且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都反對日本成為美國的敵人。

既然如此,後來山本五十六又為何忽然堅持日本對美國發動戰爭並一手製定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難道山本五十六真的被賭徒性格影響,在戰爭中已經開始將美國不放在眼裏了嗎?

其實不然,如果讀山本五十六的傳記,就能發現這個人絕非鼠目寸光之輩,反而在軍事上很有遠見。

山本五十六所做的這場以“美國反撲”為賭注的賭約,其實是多方面促成的結果。

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並不是想向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宣戰,獲得勝利並不是最終目的。他也沒有不將美國放在眼裏,而是為了通過戰爭獲得談判的手段和籌碼,讓美國讓步。

由此可見,山本五十六發起偷襲珍珠港事件是經過多方面深思熟路的,主要想改變日美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的不平衡現狀,提高日本的籌碼,使日本能夠達到與美媾和(gòu,交戰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的資格。

然而事實卻與日本想的不同。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日本出動了六艘航空母艦,351架飛機參與偷襲。

日本派遣第一批戰機在凌晨時間1:30起飛,在黎明剛到來時,勝利傳回國內。

第二批戰機執行空襲任務後,日本軍隊圓滿地完成了這次珍珠港的空襲任務,戰機返航。

至此,日本蓄謀已久的偷襲珍珠港事件圓滿成功。

一整天,日本廣播協會(NHK)都在播放這個報道。此次襲擊中,日本給美國在海軍、空軍的軍事戰備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美國的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被炸沉,停靠在珍珠港的飛機188架被損毀,周邊的建築、船隻等都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約有2400多名美國人在這場偷襲中失去了生命,幾千餘人受了傷,美國舉國震動。

日本在重傷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後,趁着美國尚來不及部署軍隊,開始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快速的侵略擴張,如威客島、關島、新加坡等地成為了日本的侵略戰地。

甚至中南半島幾乎淪陷。

從日本主張的戰略規劃來看,日本也想效仿希特勒的閃電戰術,通過迅速的軍事擴張建立自己的太平洋大防禦圈,再加上陸地力量,用來抵禦美國的空中力量。

期間,日本的戰略物資也因為對不同國家的軍事侵略,而得到了補充。

可見,日本也預料到了美國會就珍珠港事件進行報復,所以在最短時間內做好了應戰的準備。

美國在珍珠港被偷襲後,迅速對日本宣戰,並開始在太平洋地區投入兵力,來抵禦日軍的侵略。與此同時,美國也派出空軍隊伍,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襲擊珍珠港事件發生四個月後,日本東京遭到了美國獨立特敢死隊的轟炸,美國將此前訪日的“日美親善紀念章”從東京扔了下去。

美軍這次轟炸,雖然沒有給日本帶來很大的傷害,卻極大地打擊了日本的囂張的氣焰。

日本以為這次東京襲擊就是美國的報復,沒想到這才是美國對日本實行軍事報復的開始。

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為整個世界聯合反法西斯戰爭拉開了序幕。

美國在與日本作戰近兩年後,開始扭轉局勢,盟軍得以在太平洋地區擊敗日軍。

1945年,德國投降後,盟軍齊聚遠東,希望日本投降,結果日本負隅頑抗,被生氣的美國丟下兩顆原子彈後,終於撐不住投降。

縱觀日本在1941年時的選擇,雖然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下水,加速了日本戰敗,但當時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掠奪不到眾多資源,那麼日本將崩潰的更快,畢竟當時日本國內已經快要撐不住了。

所以説,偷襲珍珠港其實就是當時日本最好的選擇。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2

日本襲擊珍珠港

一、二戰中的日本

説起二戰中日本戰敗的原因,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資源問題。沒錯,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少是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困境。

在日本最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初,所宣傳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面上是日本對其軍事能力的自信,實際上也是日本無奈之下給自己定的“目標”。

因為在日本軍部看來,如果三個月沒能快速的滅亡中國,受本國國力的制約,日本將在侵華戰爭中失敗。

而當時日本雖然佔領東北以後獲得了東北的煤炭、鐵、銅等戰略物資,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主要都靠從美國進口。1937年這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物資就達到了過億美元,僅僅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等四項就達到了1.4億美元。

就單單石油這一項,日本所需要石油來自美國的份額就達到80%,到了1939年石油份額上升到了85%。

侵華日軍

也就是説美國完全掌控着日本的資源命脈,一旦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日本的這個戰爭機器就會立馬停運,那些飛機、大炮、艦船就是一堆沒用的廢鐵。

俗話説“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隨着戰爭的延續,日本國內的財政越發緊張。日本的軍費支出也越來越多,1937年日本的經濟預算為34億日元,其中直接的軍事費用就達到了43%。到了1938年,日本光軍事預算達到了53億日元。比日本1937年的總體經濟預算還多。

當時的日本為了維持戰爭開支,只能增加税收和增加發行國債。

根據記載1938年日本“法人所得税約提高80%;個人所得税提高30%;繼承税提高10%,並建立財產税,增收酒、煙間接税”。當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實施戰時物資管制。國家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危機。

為此日本能做的就只有擴大戰爭,加強對他國的掠奪,來獲得資源和利益。當時的日本在中國就是通過“以戰養戰”來維持戰爭的。

此時的日本軍隊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陸軍主導的“北上”進攻蘇聯,獲得西伯利亞的油氣資源;二是海軍主導的“南下”東南亞地區,獲得當地的橡膠與石油,但這勢必會觸碰美國的利益。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 第2張
  

二、諾門坎戰役,日軍徹底放棄北上戰略

1939年冬天,日本陸軍決定對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發動試探性的攻擊,雙方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了戰爭,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開始進攻蘇聯支持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而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開始介入。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聯軍隊

6月18日,蘇聯名將朱可夫將軍被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開始在諾門坎地區集結兵力對日作戰。朱可夫組建了多兵種合成的第1集團軍,配備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重炮。

當時的蘇軍無論是裝備還是火力都比日軍強了好幾個檔次,在這場衝突中,蘇軍方面炮彈消耗達31000噸,而日軍的物資總消耗還不到2000噸,戰爭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形勢。戰役的結果也是日軍慘敗。

日本精鋭的關東軍在蘇俄鐵拳之下毫無還手之力,日軍第23師團的步兵、炮兵聯隊長全員戰死,不算航空兵,確定戰死少佐以上35人,而且日本戰敗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道太郎剖腹自殺。

可以説日本陸軍大批基層軍官都死在了諾門坎。關東軍的戰敗讓日軍本部認識到了一個事實,現在日本完全不是蘇聯人的對手。

再加上諾門坎戰役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作為盟友的德國突然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但讓日本、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流產,而且蘇德條約的簽訂讓日本人感覺到了背叛。

於是日本決定不再挑釁蘇聯,和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繳獲的日軍裝備

至此,日本陸軍“北上”的戰略徹底失敗。日本“北上”計劃的失敗後,想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日本只剩“南下”這一條路可走。

兩年後,1941年7月24日,日本進攻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日本的這一行為,嚴重觸碰到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當時剛剛擺脱經濟危機的美國決定對日本進行制裁,要求日本從中國和越南撤軍。

7月25日,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並且實施石油禁運。

三、美國製裁,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之前,由於美國的制裁,日本國內石油儲備只夠2年使用,也就是説,兩年之後日本必定會在戰爭中失敗。

當時的日本面臨兩選擇:一、就此服軟,臣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撤軍。二、南下爭奪太平洋地區,和美國撕破臉,繼續進行戰爭。

首先,如果日本屈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和越南撤軍。日本國內肯定不會同意,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勢必會讓日本崩盤,其結果是任何人都沒法承受的。

如果南下進攻太平洋地區,雖然勢必會讓日本面臨美國的怒火,但日本卻能獲得維持戰爭用的資源,讓日本短時間能避免戰爭失敗,並且獲得翻身的機會。

“珍珠港事件”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也就是説,第一個選擇,日本必定會戰敗,第二個選擇,日本則有機會勝利,雖然機會很渺茫,但兩者相害取其輕。所以日本決定進攻太平洋地區。

既然日本決定和美國在太平洋進行爭霸,那必定要面對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當時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制定戰略計劃的時候就説過,美國既然發動了經濟制裁,那麼隨後必定會有軍事行動。俗話説“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於是日本海軍決定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艦隊,為日本贏得先機。

四、珍珠港事件,讓日本得以續命

其實,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其戰敗的結果就已經註定,日本軍部的高官們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延緩那一天的到來。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本海軍在大霧的掩護下,全程實行無線電靜默,成功到達了珍珠港附近。日本海軍六艘航母升起350多架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部衝向毫無準備的美國艦隊,當珍珠港守軍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珍珠港就已經成為了一片火海。美國5艘戰列艦重傷3艘,其他艦艇也傷了10多艘;損失188架飛機,291架不能起飛,6400多人傷亡。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和陸軍對南太平洋諸島發動了全面進攻。

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艦隊勢力受損的美國人,大半年的時間內都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日本趁機佔領了東南亞和太平洋西南部,勢力一直擴張至印度洋。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讓日本的戰車再次開動起來,使日本短時間內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讓日本軍國主義續命長達五年。

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

五、總結

偷襲珍珠港事件,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極其正確的戰略選擇。日本軍部高層山本五十六曾經在美國當過海軍武官,所以他對美國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是有深刻認知的,他一生都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但就當時日本所面臨的情況看來,和美國開戰是日本不得不做的事情。

世人眼中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愚蠢的戰略決策,但其在邏輯上有着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已經決定對美開戰這一大戰略前提下,偷襲珍珠港,直擊美國海軍的“心臟”是極其正確的抉擇。

而且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確給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麥克阿瑟,丟下菲律賓的部下“轉進如風”,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

可以説日本發動的珍珠港事件,雖然現在看來是日本將美國拉入戰爭渾水之中的昏招,但當時的日本的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萬幸的是日本在東北因為技術原因和運氣的原因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存在,要不然日本整個戰略就會出現第三種選擇,整個二戰的結果誰知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特約作者:福爾摩小登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3

1941年12月7日,350餘架日本飛機向美國的珍珠港軍事基地,發起了兩輪猛烈進攻,短短兩個小時內,美軍損失慘重,珍珠港成為一片焦土,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隨後,美國向日本宣戰,正式參與二戰。後來的結果被大家所熟知,最終日本的廣島、長崎兩座城市,被美國投下了原子彈,日本被迫投降。

在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的工業產值不到90億美元,而美國的工業產值則是日本的20餘倍,高達2000多億美元。

發動戰爭所需的鋼鐵產能與石油儲備,兩國更是有天壤之別:美國的鋼鐵產量3300萬噸,是日本本土的16倍。

至於石油儲備,日本島國幾乎沒有石油,1934年推出的.《石油工業法》、1937年推出的《合成油法案》都效果不佳,沒有改變日本缺油的現狀。當時日本的石油基本從美國進口。

在發動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軍部就對兩國的實力做過極為細緻的分析,日本天皇也深知與美國開戰幾乎沒有勝算,但最後還是在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上籤了字。

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別無選擇。

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沒有整塊陸地的戰略縱深,能源極度匱乏。

就是在偷襲珍珠港的70年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日本的能源自給率依然低到難以置信,石油0.3%、煤炭0.7%、天然氣2.6%,就更別提當年了。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遠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因為耗費了大量的能源。最後一算賬,發現折騰來折騰去,掠奪的好處基本都交給美國換能源了,這場仗算是白打了。

如果就此停戰,日本高層無法向自己的民眾解釋,最重要的是無法緩解國內能源匱乏的局勢。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 第3張
  

因此,日本只得錯上加錯,擴大戰國,將目光瞄向了實力較弱、資源相對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不過,東南亞國家不僅被日本垂涎,美國也早已捷足先登,協管了菲律賓。日本出兵東南亞很快就觸及了美國的利益。

在日本控制金蘭灣的第二天,美國就開始對日本全面經濟制裁,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存款,導致兩國外交直達冰點。

不但如此,美國還斷掉了對日貿易。1937年美國對日出口總值為2.89億美元。其中石油、廢鋼、原棉、精煉油四項就佔比50%,這一弄,日本的戰爭工業將全面停滯,會用極快的速度輸掉所有的對外戰爭。

所以,日本極高頻率地與美國進行了貿易談判,但沒有絲毫成效,這一點也惹怒了日本高層,怒氣讓他們沒有正確判斷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同時,日本安定了“後院”。諾門罕戰役之後,在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可以全身心投入歐洲戰場,日本不擔心遠東地區來自蘇聯的致命一擊。

後方的安定,也讓日本高層有信心與美國一戰。

而之所以選擇偷襲珍珠港,則比較好理解。

偷襲是因為日本海軍無法與太平洋艦隊一戰,當然要偷襲。而之所以選擇珍珠港,則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美國本土距離遠,軍事力量過於強大,即使是偷襲,也會被瞬間教做人;二是珍珠港軍事基地作為美軍太平洋艦隊總部所在地,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重要的軍事保障。一旦這裏受到重創,則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短時間內不會遭到美軍勢力的反撲。

因此,綜上各個因素,日本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也為自己的覆滅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