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學習>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

學習 閲讀(9.15K)

三天。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1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三天。法律規定,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月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用人單位在春節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國家法定春節休息3天,但用人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增加放假天數。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四十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二條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月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

(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曆端午當日);

(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曆中秋當日);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2

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

一、貼春聯

貼春聯是春節期間最為重要的習俗之一。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會在門口或者室內張貼對聯,以祈求來年平安、幸福和順利。對聯的內容通常是吉祥話語和祝福語,如“福到家門”、“歲歲平安”等等。

二、放鞭炮

放鞭炮也是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之一。在除夕之夜,人們會點燃鞭炮,以驅逐邪氣、辟邪驅鬼,同時也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不過,由於安全問題,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

三、吃年夜飯

年夜飯是春節期間最為重要的一頓飯。在除夕之夜,家人們會團聚在一起,共同享用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的菜品通常有很多種,如魚、肉、蔬菜等等,寓意着來年生活富足、豐收。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 第2張
  

四、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在春節期間,人們會互相拜訪親戚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禮物。同時,也會給長輩拜年,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五、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春節期間的傳統表演之一。在除夕之夜,人們會在街頭巷尾看到各種形態的龍和獅子在跳舞表演。這不僅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是為了祈求來年的平安和好運。

六、紅包

紅包是春節期間最為受歡迎的禮物之一。在春節期間,長輩們會給晚輩們發紅包,寓意着給他們帶來好運和財富。同時,也會在公司或組織中發放紅包,以表達對員工或成員的感謝和祝福。

總之,春節是一個充滿歡樂和祝福的節日,這些傳統的風俗習慣不僅是我們的文化遺產,更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3

春節由來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廣義上的春節指的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段時間,狹義上的春節則指的是正月七年級這一天。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但是正式將正月七年級定名為春節則是在民國時期。

年的來源

《爾雅·釋天》裏面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唐虞時代大概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那時以“載”稱年,載是運載之意,表示時間的運行與變化。

甲骨文“歲”

夏朝以“歲”稱年,歲與收穫、祭祀及天文星象有關。“歲”本為斧類砍削工具,也用來收穫莊稼。當時莊稼一年一熟,莊稼收穫後,人們要殺牲祭神,“歲”就成為祭祀的名稱。這種每年一度的豐收祭祀慶祝活動,將自然時間分成了不同的時間段落。因此歲收之“歲”與歲祭之“歲”就逐漸成為特定的年度時間標記。

商朝以“祀”稱年,強調祭祀週期,這與商朝的文化特性相關,商朝信奉神靈,商王就自稱是天子,是神靈下凡。

甲骨文“年”

周朝繼承夏代以農作物豐收為年度時間週期的記時傳統,正式將年度週期稱為年。年在甲骨文中是以人背禾的形象出現的,所以説,年指的是豐收。

《説文解字》裏寫道:“年,谷熟也。”

也就表明在一年一度的豐收之後,人們會舉行慶祝活動,祭祀神靈,感謝他們的恩賜。而周朝以農業為主,農業豐收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們的慶祝與農業有關,這是年的最早來源。

不過在民間,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不少傳説,為這個節日增加了不少神祕色彩。

一是怪獸年的傳説。據説古時候有個叫桃花村的地方,出了一頭叫做“年”的怪獸,到了除夕便出來捕殺牲畜並吃人。因此,每到除夕,百姓就惶惶不安,人人自危。有一個除夕,桃花村來了一位乞討的老大爺,當地居民都勸他趕緊避難。不料老人笑道:“請讓我借宿一晚,自有主張。”於是眾人將老大爺安排在一位大娘家中。

半夜,年進了村,看到大娘家門口貼着紅紙,屋內燈火通明,正待衝過去,突然聽到噼噼啪啪的響聲,便嚇得慌忙奪路而逃。從此,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張貼紅紙做成的春聯,燃放爆竹,這就叫做過“年”。

二是青年萬年的傳説。相傳古時沒有曆法,人類耕作不能按時,所以生產效率很低,這時有一個叫萬年的年輕人,他在砍柴的時候受到樹影的啟發,發明了最早的計時工具——日晷。通過長期觀察測量,他發現了晝夜長短交替的變化規律,以及一年週期恰為三百六十餘天。不久,萬年又制定出了曆法——太陽曆。國君為表彰萬年的功德,就把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百姓為了感謝他,在春節時舉行慶祝活動來紀念他。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 第3張
  

臘祭打獵

我國農曆新年為什麼放在正月七年級呢?

這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或自己養的家禽進行祭祀。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伴隨驅疫禳災活動。

古代“獵”與“臘”也相通。時當冬閒,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舉行大祭。

《禮記·月令》:“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乞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當時,有把“臘祭”之日當作新年來過的。

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國採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閒之際,但是新年已經初具雛形。

那麼是什麼時候把新年定為正月七年級的呢?答案是漢代。

秦朝末年長期戰亂不僅導致人口鋭減,經濟落後,因此西漢建立後,統治者便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使得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逐漸形成。

太初曆

漢武帝時期,命司馬遷、星官射姓、歷官鄧 平與民間歷算家落下閎、唐都等二十多人編制新曆《太初曆》並推行,這時候正式確立正月七年級作為新年的日期。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曆正月七年級這一天進行。

隨着時間的推移,信念的祭祀活動越來越廣,開始增加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遊樂賞燈等活動,慶祝的日期也不再侷限於正月七年級一天,而是延伸到正月十五,新年也逐漸演化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節日。

到了唐代,因為文化交流頻繁,新年習俗進一步發生變化。漸漸從祈報、迷信、禳除的神祕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內容也從祭神變成了娛樂、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説,從唐代開始,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歡度的“佳節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