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學習>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

學習 閲讀(2.45W)

清朝巔峯時期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1

在領土疆域方面,清朝是有很大貢獻的,其鼎盛時期有效控制的領土面積為1316萬平方公里,比我們現在要大很多。

雖然晚清時期割讓了不少領土,但其滅亡時其手裏還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而清朝能擁有如此龐大的疆域,一是能打下來,二是能管得住。

清朝的領土肯定不是充話費送的,而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明清鼎革時期,尚沒有國際合約來具體約定各國的邊境的先例。所以清朝和明朝不存在領土繼承關係,清朝對外擴張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受到國際上的制約,只取決於自己能不能打下來。

1644年清朝入關,並很快相繼擊敗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和幾個小朝廷,基本佔有了原先明朝的領土——即漢地十八省。而這一地區是歷代封建王朝有效控制的主要範圍。

同時,清朝在入關之前已經統一了東北地區,降服了漠南蒙古。所以這時的'清朝已經擁有了歷代王朝的主體範圍。

不過清朝的目標並不侷限於此。

1683年,在清朝的持續打擊下,割據台灣的鄭克塽(鄭成功之孫)投降,清朝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徹底消除了東南沿海的隱患。

與此同時,漠西蒙古的準噶爾汗國持續向東擴張,擊敗了漠北蒙古喀爾喀部,並妄圖吞併漠南蒙古,甚至進兵中原,對清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康熙果斷出擊,三次出擊,其首領噶爾丹兵敗陣亡。漠北蒙古喀爾喀部歸降清朝。

不過噶爾丹雖死,但準噶爾汗國依然佔有西域,甚至染指青海和西藏地區。最終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於1758年徹底擊敗了準噶爾汗國,從而控制了西域、青海和西藏地區,使清朝版圖達到鼎盛。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
  

但清朝的擴張並未停止腳步。1762年,乾隆發兵進攻緬甸,希望能控制中南半島地區,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後,清朝的對外擴張和大規模用兵便停止了下來。

清朝對全國的管理行之有效

清朝不僅能打下如此龐大的疆域,更能實行不同制度對其進行有效管理。

對於漢地十八省,清朝沿用了明朝的行省制度。這一套管理制度非常成熟,無需多言。

同時,清朝又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強化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力度。收降台灣後,清朝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1885年,設台灣省。

對於蒙古諸部,清朝則採用了盟旗制度,並與其親善清朝者進行和親。

盟旗制度嚴格劃分明確了蒙古各部之間的領地範圍,這不僅避免其產生內亂,更為重要的是避免其再次統一,形成威脅清朝統治的勢力。而清朝與科爾沁等親善清朝部族的和親聯姻,拉近了雙方之間的關係。

對於西藏和青海地區,清朝則派駐駐藏大臣和西寧辦事大臣,統管西藏和青海地區,其職權和控制力遠勝於歷代。

對於西域地區,則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轄。清末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清朝於1884年設新疆省。對於漠北地區,清朝則設立烏利雅蘇台將軍進行管轄。

清朝對於以上地區的管轄都是實質性的,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羈縻統治。

能打的下,又能管得住,所以清朝才能擁有如此之大的疆域。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2

清朝和元朝的版圖哪個大清朝與元朝哪個國土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年代跨度的原因,人們對它的瞭解也最為詳細。

電視上的清宮戲也成為不少人的共同記憶,除此之外人們還記得不少清朝的名人,林則徐、曾國藩等人。但是最讓每個中國人銘記的還是清政府在為保全自己統治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割地賠款。

比如在《馬關條約》中清政府就直接將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我國領土主權損失慘重。但是誰又能想到,清朝覆滅之際,我國的國土面積竟還有1100萬平方公里。

難道清朝前期真的對我國版圖做出了突出貢獻嗎?

據估計與清臨近的明朝末年國土面積僅有350萬平方公里。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且看下文分析。

中國古代歷史的進程就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接着一個王朝的建立,所以每個王朝的國土面積都會有些不一樣,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王朝必然會繼承上一代王朝的國土面積,比如明朝。

中國歷史上元朝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可謂之最。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 第2張
  

可惜元朝末年,元政府暴虐專政,激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位,在戰亂中,元朝管控不甚,丟失了大片國土,所以當朱元璋成功登基之際,國土面積也只剩不到九百萬平方千米。

但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卻憑藉着自己的赫赫戰功,硬生生將明朝國土面積打到了約一千萬平方公里。

最遼闊的時候明朝疆域東北抵到了日本海,西南臨近孟加拉灣,可見明朝初期的國力強盛。

不幸的是,明朝前期的國土面積已經是巔峯了。

明朝掌握領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中央直屬管理,一種是收為自己的附屬地,設有羈縻衞所。所以明朝很多領土面積都是沒有直接掌控的,這些附屬地會隨着明朝控制力的衰弱而改變態度。

所以當明朝末年,國家危難之際,這些羈縻地也就自立門户了。而除去羈縻地,明朝末年實際上的國土面積僅有350萬平方公里。

明朝覆滅之後清朝入關,取代了明朝統治,同時繼承了明朝的領土,只是與明朝“放養”政策不同,清朝一直加強對領土的把握,甚至將明朝時期的羈縻領地都收復了,還包括了新疆、內外蒙古、西藏等地。

所以根據歷史記載,清朝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就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當然後期清政府割地賠款,導致國土縮水了兩百萬平方公里。但是仍然有九百多萬平方公里交給了民國,奠定了今日中國領土的面積。所以説清朝在擴充疆域方面看還是有一定的貢獻。

如果不是清朝的迅速擴張和收復失地,或許這些被明朝放棄的領土也不會被收回來。

當然問題要辯證的方式來看待,清朝雖然在前期拓展了疆域面積,但是最後卻賣國求榮,為了所謂的支持和臉面丟掉了部分領土,甚至還任殖民者在自己的國境內肆意妄為,改造殖民地。

而也有不少網友對當時清朝末年的領土面積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民國建立前夕,清政府早已是眾叛親離,所以各省都是以獨立的方式加入民國的統治,最後清朝宣統皇帝退位的時候,他實際掌控的統治面積不過一座故宮而已。

這就是所謂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對待歷史也要有這樣的態度,對待歷史真相認真鑽研,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帶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在發現歷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3

清朝的最大象徵是什麼

一、順治皇帝的痴迷使佛教的影響在滿洲貴族之中快速普及

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土中國以來,知道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迅速壯大,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皇室的支持使佛教進入繁榮時期。佛珠也開始被大量用於中國中土佛教之中。由於地理的不同,在製作過程中只能夠因地取材。按照佛教制式,佛珠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類不同的類型。其中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唸的佛珠。清朝的朝珠起源於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女真還未入關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貴族之中就已經開始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並且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部首領通常也會把上好的佛珠當做貢品先給他們的“大汗”(也就是後來的皇帝)。不過此時佛珠配飾並沒有完全普及,也不是強制性措施,完全屬於個人自願。

朝珠的真正普及是因為順治皇帝,順治皇帝雖然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但他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能力,完全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同時順治皇帝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虔誠的程度達到了痴狂的程度。清宮檔案中記載有一羣和尚就在宮中,隨時為順治皇帝服務。雖然關於順治的去向撲朔迷離,清朝官方的説法説他是病死的;野史中的説法説他因為愛妃去世而出家。無論結果究竟如何,他對佛教的推崇是真實的。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朝帝后朝服的畫像中可以看到,前期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沒有佩戴朝珠,但順治的皇后卻佩戴了朝珠。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以後,歷代帝后的朝服像中均佩戴有朝珠。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朝珠制度是在康熙時期正式確立,並由皇帝本人開始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制度。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 第3張
  

二、朝珠逐漸成為清朝貴族和官員之中身份等級區分的象徵

進入康熙時期之後,佩戴朝珠逐漸成為一種硬性規定。在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雍正皇帝》中出現了李衞冒充官二代去當鋪兑當珊瑚朝珠的.故事,可見在康熙晚期佛珠已經完全普及,成為官員的必備之物。換句話説,此時的佛珠已經和官服胸前的補子、帽子上的頂子一樣,成為了區別官員身份高低的一種憑證。

形成正式制式的朝珠全部都必須掛在脖子上垂於胸前。朝珠的數量一共108顆,這是硬性標準,不能多也不能少。每27顆之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具體的佩戴要求:凡皇帝、後宮嬪妃、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御前侍衞和在京官員等,都必須佩掛朝珠,上等的朝珠也成為皇帝賞賜官員的常用之物。

不過朝珠的使用有着嚴格的規定,品級過低的官員和一般的百姓堅決不能佩戴,如果逾越,一經發現以大不敬之罪論處。對於佩戴朝珠的用料,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一個官員胸前所佩戴朝珠材料的好壞,可以判斷出這個官員的品級高低。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區別很大,其中大東珠和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連親王、郡王這樣的高級貴族也不能使用。

此外根據場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場合的衣服,所要佩戴的朝珠類型也不同。皇帝祭祀天壇時,穿藍色的朝服,要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壇時,更換為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朝珠;在日壇朝日行禮時,穿紅色的朝服,佩戴紅珊瑚製成的朝珠;在月壇夕月禮之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鬆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不得不説可真是麻煩,感覺當真不如歷代中原王朝的冠服,想想那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場景)。此外有封號的命婦也可以佩戴朝珠,她們在穿着吉服參加普通活動時,只需佩掛一盤朝珠;但若遇重大活動如祭祀大典、接受皇帝冊封時,則必須穿着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

怪不得清朝人都會佩戴佛珠,原來是有講究的,真是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文化與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