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學習>

中元節是什麼節

學習 閲讀(9.48K)

中元節是什麼節,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中元節其實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每個地區的文化風俗都是不相同的,一起和我看看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是什麼節1

中元節介紹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節是什麼節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説:“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是什麼節2

關於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中元節放河燈,據説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裏了。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2、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悦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3、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説,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中元節是什麼節 第2張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5、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6、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7、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説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説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8、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三十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中元節是什麼節3

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

這三個節日,來自於三位道教最早遵奉的神明,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又合稱“三官大帝”。而這三個節日,是根據三位天官老爺的生辰來定的。

所謂“上元”,就是現在的正月十五。流傳到今日,一般老百姓的慶祝方式就是吃湯圓看晚會,其實在古代,這屬於天官的生辰,是要舉辦祈福儀式,請天官賜福的。

第二個就是中元節,就是我們今天説的鬼節,那就是地官的生辰。這一天是為了度亡解冤,願亡靈昇天得度。

第三個是下元節是指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辰,這一天給祈福可以解除厄運。

中元節過成了對死去的先人表示懷念的`“鬼節”,這段歷史,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梁武帝是為及其信服佛教的皇帝,並且出家人必須吃素的這條清規戒律,也是源於他。可見他對佛教信仰十分虔誠。他將每年的七月十五,定為“盂蘭盆會”,隨後,這一習俗在民間傳開。

而“盂蘭盆”這個名字,有超度亡靈的意思。傳説有個叫目連的佛教中人,其母生前作惡多端,死後自然要受到地獄的百般折磨。目連是個孝子,不忍母親死後仍然要受苦,就把自己所有的功德,藉助眾佛的力量傾注於盂蘭盆中。七月十五日這天做法,讓母親免受地獄折磨,得以解脱。

中元節是什麼節 第3張
  

於是這一天,就成了超度亡靈的忌日。不少地方要在河裏放河燈,寄託哀思,超度亡人。其實中元節不僅僅是鬼節,更是和除夕,重陽,清明一樣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

無論是道教的三大節日,還是從西方傳來的盂蘭盆節,因緣際會相逢在中華大地上,又經過了數千年的時間,已經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我們應該説,中元節不單單是一個節日,而是很多節日和習俗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