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醫療>疾病治療>

異位性皮炎症狀與臨牀表現

疾病治療 閲讀(6.07K)

異位性皮炎是濕疹中的一種,這種疾病多發於季節變更之時,對於異位性皮膚很多人都並不瞭解它究竟有哪些症狀與臨牀表現以及它的由來,又是通過哪些標準來診斷就是異位性皮炎呢?

異位性皮炎症狀

最近常常碰到許多家長神色慌張地帶着小孩來到門診,噼頭第一句話就問:「我的小孩是不是有異位性皮膚炎」?仔細問清楚小朋友的症狀,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發現小孩這一陣子常常容易發癢,有些則會長一些像被蚊子咬到般鼓鼓的疹子。其實出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因為有些人在季節轉換時就容易發癢,有些人是冬天皮膚乾燥時會癢,有些人則是夏天流汗時較癢,只要沒有因而產生慢性反覆性的皮膚髮炎,就不能説是異位性皮膚炎。同樣的,長一些像風疹塊的疹子,通常表示得的是「蕁麻疹」,雖然也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但是其成因和異位性皮膚炎大不相同,治療方式也不太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呢?

異位性皮膚炎 (又稱異位性濕疹、英文為atopic dermatitis、簡稱為AD) 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患者常常同時伴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目前並沒有任何單一的病症或抽血檢查可以直接就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的各項病史與臨牀表現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當然有經驗的醫師稍微問幾個問題,再加上臨牀上皮膚疹子的特徵,大概就能看出個端倪,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請參見表一。

異位性皮炎症狀與臨牀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歷史起源

異位性皮膚炎 (AD) 最早是在1808年由Robert Willan醫生所報告,起初描述的特徵是如癢疹般 (prurigo-like) 的皮膚病灶,後來在1891年pocq與Jacquet二位醫師建議命名為散播性神經皮膚炎 (disseminated neurodermatitis) 以強調情緒壓力對此病的影響,1892年Besnier醫生首先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花粉熱及氣喘而發生,因此推測此病是一種家族遺傳體質,他同時也認為發癢在AD的致病機轉中扮演最根本的角色。1923年Coca首次使用異位性 (atopy) 這個名詞來稱呼AD,塬來的意思是no-place-ness (a=no, top=place, y=ness),意指這一類伴隨氣喘與花粉熱發生的皮膚過敏症狀不像當時已知的其他皮膚疾病,因此無法加以適當歸類。1930年代Sulzberger等人才正式建議用異位性皮膚炎這個稱呼來取代散播性神經皮膚炎。

異位性皮炎症狀與臨牀表現 第2張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

主要特徵:皮膚搔癢,典型的皮疹型態與

分佈:嬰幼兒期在臉上與伸展側出現濕疹。成人時期則轉變位置到彎屈側形成苔蘚化的濕疹。

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個人或家庭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者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即異位性體質。

異位性皮炎症狀與臨牀表現 第3張

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

由於AD的診斷是透過臨牀病史與症狀的綜合判斷,並無單一檢查就可診斷,因此有關其盛行率的調查常會受到研究者所用的診斷依據而有很大的差異。世界各國包括歐洲、美國、日本、澳洲等先進國家的研究發現兒童的AD盛行率大約在10-20%之間,一般認為隨着工業發達、社會進步,盛行率會稍微增加一些,所以在一些非洲國家或中國大陸所做的研究,AD的盛行率會較低一些。有許多研究顯示:AD的盛行率在近幾十年來逐漸上升,有人認為是環境因素變化所造成,包括小家庭、高所得、由鄉下遷居至都市、抗生素使用增加、西方生活型態等因素都被發現似乎是罹患AD的危險因子;甚至有人提出所謂「衞生」假説,認為低生活水平的人小時候居住環境差,較容易感染,體內的免疫反應比較趨向TH 1反應,而AD主要是TH 2反應,因此在這樣的人身上較不易發生,然而這樣的假説尚未成為定論。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牀表現

AD的臨牀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大約有50%的病患是在1歲前發病,另有30%的病患則在1-5歲間發病。有將近80%的AD病患會在後來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而當這些呼吸道過敏症狀出現時,許多人的AD已經比較改善了。

AD 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極度的癢,常有病患跟筆者説自己癢到晚上根本沒什麼睡,甚至有許多人抓到血流滿地,也有人癢到快死掉,最可怕的是晚上睡覺時特別癢,因此對白天上課或上班的影響非常大。

由於這樣長期嚴重搔癢抓癢的結果就是抓痕累累、遍體鱗傷,最後就會出現皮膚炎 (濕疹) 的症狀。初期會皮膚髮紅、脱屑,嚴重時會流湯流水甚至起水皰,這就是為什麼皮膚炎又叫「濕疹」的塬因;隨着病情繼續進展,皮疹會越來越粗厚、病灶也會比較不紅,逐漸出現苔蘚化 (lichenification)、癢疹 (prurigo) 或如恐龍皮般的外觀,這就是所謂慢性濕疹的外觀,事實上此時的皮膚病灶常常粗粗乾乾的一點也不「濕」,説它是乾燥性濕疹又很奇怪,其實濕疹就是皮膚炎,筆者比較喜歡用「乾燥性皮膚炎」或「慢性皮膚炎」這樣的稱呼。

AD的皮疹在嬰幼兒時期好發於臉上、頭皮與四肢伸側等伸展部位,這時期的皮疹通常比較屬於急性期的濕疹,臉上的病灶往往呈鮮紅色或橘紅色,伴有明顯的滲出液與輕微的丘疹及脱屑;四肢與頭皮的病灶則呈粉紅色或淡橘色,也有一些滲出液與輕微的脱屑。隨着年齡長大,到了兒童期以後,病灶主要分佈在脖子、四肢屈側等部位,皮膚會變得較粗厚、出現苔蘚化等特徵,病灶顏色在急性惡化期會很紅,但大部分時間則呈淡粉紅色或棕色,上面往往還有一層厚厚的皮屑。如果病情控制的不盡理想,則病灶有可能會蔓延全身,包括頭皮、身上、手掌、腳掌、陰部都可受侵犯,最後甚至演變成紅皮症,也就是全身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皮膚受侵犯。由於這樣的體質會伴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與其他皮膚神經系統的異常,AD的病患也會出現一些次要特徵,例如由於長期鼻塞導致眼窩周圍慢性鬱血,因而出現黑眼圈;對於一些食物出現過敏不耐的症狀;由於免疫功能失調而容易出現皮膚感染的症狀包括膿痂疹 (impetigo)、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出現白色的皮膚劃紋症現象等等。此外慢性的皮膚髮炎也會造成皮膚色素沉着、毛孔變得明顯、掌紋變多、毛孔角化;皮膚障壁功能失調則會使皮膚乾燥、出現魚鱗癬樣的皮膚變化、對許多環境中的刺激物質不耐、易受環境物質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