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

閲讀 閲讀(9.97K)

七月七代表是七夕節。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1

七月七是什麼節日

在我國的七月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這些都是七夕節的傳統的習俗。

七夕節的風俗

一,七夕節等的時候七夕節找喜鵲。説也奇怪,每年七夕節前後,不管是不是喜鵲真的飛上天去搭雀橋了,孩子們為了驗證牛郎織女故事真實性也好,還不管農村的討債鬼孩子們怎麼找,也往往找不出幾隻喜鵲來。

二,晚上吃過晚飯,躲到葡萄架子,花架子下面,或者躲到黃瓜架子下面,豎起耳朵??,聽牛郎織女到底有沒有在説悄悄話?

三,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也是斷斷不能睡的,假如運氣好,是個晴朗的`夜晚,就可以看見夜裏南天門打開,各路神仙出來現身顯聖。如果這時候對天許願,神仙們聽見了,心情好,大發慈悲,基本上是一定能夠實現的了!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
  

四,鬥巧。其實就是野地裏面,拔幾根車前草的穗子,兩兩交叉,看誰的先斷,誰的不斷。斷的一方為輸,不斷的為贏。這樣的遊戲,一般女孩子玩的居多,小時候的快樂總是那麼簡單。

七夕節的忌諱

在古代的傳説中,“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可以説,七夕是超級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説:“初七日勿想惡事”。

在這種雙吉的日子裏,不要説想壞事了,做壞事更是不行。所以,這一天大家都儘量學雷鋒,適合憧憬一些美好的事,説不定會心想事成。在古人眼裏,農曆三月三、端午、還有七夕、這些日子因為陰陽特殊的角度,具有某些特殊精氣神,總會有些神奇的事情,所以這一天大家都要小心謹慎一點哦。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2

七夕節日的簡介來源是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説。由於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如“七七四十九天”等。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的做法,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 第2張
  

七夕節的趣味風俗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麪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裏煎炸後稱“巧果”。

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裏,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年輕的女子對月穿針引線。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説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説,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説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嚐,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夥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人們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古代時,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説是可以避免蟲蛀。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3

如何打造現代“七夕文化”

“七夕”需要與時俱進。七夕節儘管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缺乏適合年輕人的活動載體。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中國的傳統節日留有獨特的文化記憶,人們應着重挖掘其文化內涵,提供讓現代人樂意接受的特色民俗和形式。

“七夕”需要嫁接外來文化。曹保明認為,西方情人節操作性強,有着時尚載體,如玫瑰、巧克力、鮮花等,吸引着大批年輕人的心;而我們的七夕節卻沒有具體適合年輕人的節日內容,傳統的.祈禱祭拜、穿針引線之類的活動過於強調形式,而不被當下追求自我意識的年輕人所接受。

我們要把東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起來,讓傳統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發揮它獨有的魅力,使七夕節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揚“七夕文化”。

七夕風俗最早始於東漢嗎

關於“七夕節”的最早記載來源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上面寫道:“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説明,七夕“穿針乞巧”的風俗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至魏晉南北朝時,開始湧現出許多描寫七夕風俗的詩歌。其中最多的是描寫七夕穿針的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七夕穿針詩》)

七月七代表什麼意思 第3張
  

“乞巧”活動在古代皇宮中非常盛行。這天晚上,宮內眾嬪妃宮女都會以各種方式來乞求美妙的手藝。據説,唐玄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宮中夜宴,宮女們每個人都將小蜘蛛放在盒中,等到第二天,看看是否結網,如果網形圓滿、美觀,那就説明得“巧”了呢!

到了宋元之際,七夕節變得更加隆重了。開封、大都等地都設有“乞巧市”,從七月七年級開始,人們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更是人山人海,巍巍壯觀。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説:“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這是對當時乞巧節盛況的真實寫照,也説明了“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這個時期的民間活動也是豐富多彩。

元、明時還有穿“鵲橋補子”的時尚。“七夕節”這一天,宮眷內臣們都紛紛穿以穿鵲橋作為圖案的衣賞,期望自己有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