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靚麗少女網>情感>閲讀>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閲讀 閲讀(1.81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

一、調動學生強烈的互動交流慾望,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使互動閲讀教學有聲有色

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動力。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衝動。比如,在閲讀《美麗的珊瑚》一文時,主要從顏色、形狀、家族、種類、體積、繁殖等方面介紹了珊瑚的情況。對於從沒見過真珊瑚的學生來説,很難想象珊瑚的樣子。於是,我藉助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多形式向學生展示海底珊瑚。隨着畫面的出現和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樂朗誦,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當教師提問短文從哪些方面介紹珊瑚時,學生爭先恐後的舉手,回答得準確、完整、科學。這種教學方式,通過聲畫並茂、視聽並舉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科學的學習情境,使互動閲讀課堂活躍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信息技術使他們看到了從沒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們欣喜若狂呢?怎能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又怎能不樂於去學習呢?信息技術走進國小語文互動閲讀課堂,使學生和多媒體互動起來,推動了學生的主動閲讀,使閲讀教學有聲有色。

二、通過各種互動活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化難為易,綜合提高語文互動閲讀教學效率

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的主要途徑,更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切入點。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方法,推進學生互動閲讀,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互動閲讀、交流效果。比如,對於《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我利用“互動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把學生帶進電子閲覽室,讓學生蒐集網頁上有關的文字、視頻等材料,然後讓學生通過網絡相互交流閲讀心得。這樣,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大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的損失”這一中心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且不需要教師的強調和解釋。這樣,學生在自我學習和相互學習中,體驗到了互動閲讀的愉悦,享受到了閲讀的成功感。這些,就是“互動閲讀”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一種有效優化。信息技術突破了課堂上難用語言解釋的難題,使學生在互動中“活”起來,綜合提高語文互動閲讀教學效率。

三、讓學生在互動中拓展閲讀空間,培養農村國小生的交流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在互動閲讀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要妙用信息技術手段多角度訓練學生,伸展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每一篇讀文、每一部適宜學生看的影片,都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對此,教師可從讀、觀、思、寫等角度啟發學生思索:文中、片中的哪個人物、哪句言語、哪個情節打動了你的心?你想到了什麼?通過啟迪,激發了學生的熱情,使他們沿着各自不同的思路,醖釀各自不同的感受。比如,在閲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時,我首先播放三國中有關片段,從劉備、孔明的人物性格特點入手,讓學生結合自己發表感受。然後,我向學生介紹三國演義的故事,推薦閲讀這本書。我還讓他們想想在自己所積累的詩句中,哪些是表現憂國憂民的詩句,來個小組背詩競賽。最後引導學生通過閲讀這個故事設計問題。我這樣引導學生:你一定想了解他的前因後果,請你圍繞這個故事,至少提出有助於閲讀這部書的三個問題。這樣教學,有效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出一些趣味性強、想象空間大、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的題目,並結合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髮揮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能有效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2

摘 要: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質量對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十分重要。本文對我國傳統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進行了辯證分析,對如何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改革

一、對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辯證思考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也進行了深刻的變革。我們要正確的對待傳統的閲讀教學方式,辯證的對其進行審視。

1、傳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缺陷

傳統的語文閲讀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教學中的絕對主導,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老師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情況下,學生“唯師獨尊”,以老師的觀點為標準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語文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尤其在閲讀中,不同人的根據自身的情況會對文字有獨到的見解。過於強調老師的威嚴性便打消了學生思維的釋放,不利於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國小閲讀教學注重智育,教師將大量的應試知識和應試技巧灌輸給學生,過度注重練習,淡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國小生處於學習的起步階段,是培養學習興趣的黃金時期。過於強調知識灌輸和機械練習,打壓了學生對於閲讀的興趣,不利於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

國小語文不僅具有文學性,《國小語文教學新大綱》明確了國小語文的工具性。傳統的國小閲讀教學常與實際生活脱軌,更多的強調閲讀的文學性,造成語文成了一門華而不實的學科,學生也難以學以致用,語文課變成了單純的語言訓練課。

2、傳統國小閲讀教學的經驗

雖然傳統的閲讀教學存在着諸多不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改革程中傳統的閲讀教學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傳統閲讀教學中教師以“精講”為主,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有過整體把握之後,對文章中心思想進行剖析,針對重點段落集中講解。學生既整體理解了文章內涵,又加深了學生對作者情感的認知,對重點的字詞句也有大致的把握。但是精講也要有度,一定不能忽略文章的整體行。上文所述,傳統的閲讀教學注重講練結合,在講解完文章之後教師針對重點問題提出問題對知識進行鞏固。合理的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此外,傳統閲讀教學還重視朗讀練習。朗讀也一門再創作的藝術,通過教師的前期鋪墊,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定了解基礎上,運用朗讀的技術可以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動。只是,傳統的閲讀教學閲讀形式較為單一,需要改進。

二、提升國小閲讀教學的有效性

對於傳統的閲讀教學方式,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新課程標準提出新的理念下,以為是筆者提出的對改革國小閲讀教學的幾點建議。

1、倡導教學中師生主體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對老師觀點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時候,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析,多用積極的話語讚揚學生,用適當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如老師應多用“這位學生説的很好,連老師都沒想到”“太棒了”或“這個想法是不錯,不過你看……”一類的語言。這樣可以提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學習中取得了主導權。

2、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閲讀是對文字進行理解,通過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過程。要激起學生對閲讀的熱情,就要引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愛。教師可以在課上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給學生,組織學生開辦圖書角、圖書交流會的活動,教師也可以充當導演的角色,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帶領學生進行小型舞台劇的表演。學生的興趣有了,自助學習的良好品質也會在興趣的推動下慢慢形成。兒童階段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3、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朗讀可以是學生加深對文字和語句的印象,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朗讀雖然是傳統閲讀教育的有益經驗,但是傳統的朗讀形式和手法過於單一。傳統的朗讀方式無非是老師帶着學生分段齊讀、找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找不同學生分段朗讀的形式,比起學生的自讀,這種形式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強化。在現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朗讀營造情景,在學生朗讀是用優美的圖片作為背景,用動聽的音樂作為陪襯。這樣容易是學生融情於景,對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和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參與到角色扮演中去,這樣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有助於學生對角色感情的拿捏。

綜上所述,閲讀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分必要。對於國小語文傳統教學我們要“揚棄”,針對新課改提出的理念對現有的閲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提升閲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2] 楊彥峯 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點滴做法[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xx(15)

[3] 王玉蕊 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幾點體會[J] 吉林教育 20xx(11)

[4] 潘寶慶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J] 新課程(教研) 20xx(08)

[5] 周振權 高中生物教學要加強自主合作學習[J] 新課程(中學) 20xx(11)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3

一、圖式理論視域下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優化

1.補充圖式,促進體驗

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僅僅依靠之前建立的圖式可能達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識的作用,這時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適當補充圖式,即通過列舉相關的內容,舉一反三,同化學到的知識,鞏固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桃花心木》時,教師不僅應該介紹種樹人的意圖,“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裏自己找水源,經得起自然的考驗”,還應該適當地為學生補充圖式,“如果將動物園中的動物放到大自然中,動物會不會生活得很好?”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動物因為習慣了可以依賴的生活,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從容地面對自然的挑戰,不會生活得很好,因為自然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環境。”在這兩個例子的結合下,點出文章主旨,“同樣,人也是一樣的,在不確定中生活,才能鍛鍊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才能經得起生活中的各種考驗。”在不同例子的協助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消化吸收,體驗所學內容的深意,快速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2.複合圖式,提高感悟

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義並不都是淺顯易懂的,有時候一個知識點的展開是需要多個圖式共同作用的,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將所有相關的知識都告知學生,使學生在消化吸收後,通過知識間的聯繫,可以把頭腦中緊密相連的內容整合,幫助學生提高對於課堂內容的感悟,促進學生在發展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創新意識。例如,李清照《夏日絕句》一文中,學習“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教師可以問:“同學們,誰能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呢?”學生:“直到現在還思念項羽,不願意渡過江東。”之後教師介紹項羽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典故。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內容,教師還要介紹當時南宋正處於岌岌可危,朝廷投降,諸臣逃亡的狀態。在複合這兩項圖式的基礎上,教師詢問:“作者這句話想要表述什麼內容呢?”學生深思,理解了這句話是詩人對朝廷投降的有感而發,在與項羽作對比後,表達對朝廷的不滿,以及自己的愛國情懷。所以對於這篇文章,在學習時就要整合項羽英勇就義的故事以及南宋王朝的歷史背景,對詩句進行全面的理解。教師的講授不應該僅僅限制在表層意思,還應該適當利用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圖式,巧妙地將其整理結合,以此提高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感悟。

3.選取圖式,正確理解

隨着閲讀的積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積累越來越多的圖式。隨着頭腦中圖式的逐漸積累,學生在理解不同文章時需要適當選擇相配的圖式背景,但是這時將很可能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圖式,即在頭腦中搜索與新知識特徵類似的相關聯的內容,達到使其正確而全面的理解文章內容的效用。例如,在學習《畫楊桃》時,教師在介紹課文時,應該偏重於“相信自己的眼睛,實事求是”的講述,選取合適的圖式,而不應添加變通,混淆思維。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或者提問時就要適當點題,提的問題不能模稜兩可,要具有準確性,幫助學生選擇圖式。教師:“同學們,誰能為大家舉一個生活中實事求是的例子呢?在這裏大家能得到什麼啟示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無論今後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不能憑空想象,隨波逐流,而要相信事實,堅持自己。”這樣學生在與自身聯繫的過程中,理解了文章內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實現了學有所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選取合適的圖式,將大大提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效率。

4.拓展圖式,多重解讀

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學習一篇文章時,應該對知識進行適當拓展,也就是幫助學生將特徵相似的內容一一列出,使學生通過聯想,掌握更多的內容,以形成堅固的圖式體系,為今後的語文學習提供便利。例如,在教授習《望梅止渴》這篇文章時,在解釋“望”的含義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其他有類似含義的字,像環顧左右的“顧”,走馬觀花的“觀”等等,然後分別解釋這些詞語,找出這些詞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使學生的圖式基礎更加全面,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到位。在教師解釋以及類比詞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建立更多的圖式,辯證地看待學習的內容。所以在今後國小語文閲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適當地幫助學生拓展圖式,使學生可以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多重解讀,為提升自身的`語文閲讀素養以及知識積累奠定基礎。

二、利用圖式理論優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評價與反思

將圖式理論引入國小語文閲讀的課堂之中,使國小語文閲讀的教學過程得到優化,對於課後的評價與反思同樣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教師需要依據圖式的特點、功能以及與閲讀理解的內在關係,在課後引導學生對於本節課所學到的內容以及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做出評價,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完成《匆匆》一課的學習後,教師應該構建一個程序性的知識圖式,此圖式由文章大意、文章主旨構成,在組織學生回憶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潛意識裏形成類似的圖式,使學生可以在回憶的過程中對自身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思考自身是否完全掌握了課堂內容,是否從中得到珍惜時間的啟示。通過構建圖式,學生還可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舉一反三,將大致的結構應用到其他文章的學習中,達到掌握評價與反思思路的目的,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4

1.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首先要使教學計劃更具條理性,課堂提問的問題所包含的範圍要廣,要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閲讀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多樣化的思考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索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使學生輕鬆自然地參與教學,最後找到問題的答案。師生間要有足夠的思想交流互動,教師要用教學內容構建有效的課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學類型

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類型,對於閲讀教學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作用,它包括積累、消化、解析和鑑賞。不同的教學類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滲透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在初讀教材內容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再假設問題的答案,再通過仔細閲讀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這樣有利學生形成自主閲讀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明確、適度、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基礎,同樣也是教師的教學依據。教師要能夠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思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4.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在教學前先創設問題情境,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跟隨教師去感知教材。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擁有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國小生的交流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對學生的潛能挖掘

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內在動力。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標註,對於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可以教國小生如何去查字典,讓國小生通過查字典來解決生字詞的問題,然後再讀課文,鼓勵學生多問問題,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即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加紮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師正確的指導,使國小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使國小生具有對閲讀甚至對語文乃至各學科學習的探索精神。通過閲讀教學,使國小生總結出一定的學習規律,有利於提高國小生的閲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國小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另外,閲讀教學還要培養國小生使其具有廣泛的閲讀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書,擴大閲讀的範圍,正確引導國小生從課堂走向講外,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國小生的語言素養,為將來的寫作和語文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5

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法

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也逐漸向現代化轉變。教師可以根據網絡的優勢,靈活運用網絡,採用網絡閲讀教學模式,也就是説教師要以網絡環境為主要平台,從而讓高年級學生從互聯網上獲取大量信息,在互聯網上利用形式多樣的資源來獲取情感體驗。例如,學生在學習《蛇與莊稼》這篇文章時,教師一方面可通過讓學生利用互聯網來收集蛇與莊稼之間關係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動物與莊稼之間奇妙關係進行分析感受,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相關信息畫出貓、田鼠、土蜂之間的關係圖,並儘可能對事物之間有哪些關係進行思考總結,以及掌握這些事物關係的作用是什麼等,最後再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獨立掌握閲讀部分相關信息,緊接着教師再開展一些所閲讀的信息之間的交流活動,從而讓學生之間的閲讀信息實現資源共享,這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有利於學生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的這種網絡閲讀教學方式,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從而促使閲讀教學能夠實現質的飛躍。

二、閲讀教學過程

國小語文高年級閲讀教學並不是教師單向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因此,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不僅要選擇適合學生的閲讀教學方法,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內容合理地掌握分寸,靈活地組織學習,不能一味地以講授內容為主。具體教學過程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破題而入,整體感知文章

一般教師在引導學生閲讀學習一篇新文章時,大部分都是從題目開始學習,例如,在閲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的時候,教師會在閲讀之前問“:有哪位學生看過真實的大海?你們喜歡海洋嗎?為什麼?”學生通常會積極回答“:我心中的大海很寬很藍非常漂亮,但是如果出現颱風等惡劣天氣就會非常危險,甚至把附近的船隻都捲進去。”接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各種答案進行總結,説“:是的,海洋神祕莫測,變化多端,但是依然有人堅信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就跟着老師一起來閲讀《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篇文章,來一起解開這個謎團吧。”由此,可將學生帶入課文中去。

2.部分理解,細讀精讀

這個理解過程就是需要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這就要求學生一方面熟知語言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能夠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文字的,並且要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字逐句地細讀課文,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句子都標出來,然後再劃分文字層次,從而準確地把握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繫,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整體深化課文,課外延伸課文內容,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閲讀理解課文,在閲讀課中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綜上所述,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高年級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閲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他們自身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作為一名國小語文高年級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心理特徵,通過採用各種閲讀教學手段與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閲讀,讓學生在良好的閲讀教學中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6

【摘要】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課的教學是整個環節的主體,所以説如何上好閲讀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期望的。閲讀教學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閲讀活動中,進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進而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個性品質。下面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使語文這朵花在教學中開的更加燦爛。

【正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既要遵循語文發展性原理、注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又要引導學生識字、寫字,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等綜合性學習。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培養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中求異,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閲讀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過程中要搞清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意義。隨着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角色正在轉變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是放任主體,並不是將學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該講的知識教師仍要做重點講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遷就。例如,當在課堂中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更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時也要做出果斷的結論。

二、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初讀課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應該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位。因為只有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才能作進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課文時可採取以下三個“角色轉換”,以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並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增添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的不斷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思想以及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三、要激發學生的“情”,在激發時要講策略,轉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聯想、想象也同樣要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閲讀中的表情是從句子中、詞語中理解出來的,並不是強加進去的。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讀書的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文本背景、抓住重點字詞,體會小女孩渴望讀書、渴望知識的心情,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四、回答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動手時間,邊讀邊畫邊批註,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回答,此時才是學生的真正感知。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沉悶地、被動地學習,而是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點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閲讀教學不同於做練習題,並不一定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你知道了什麼”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級要傾向於揣摩重點段落,整體感知其背景,抓重點句子。例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通過多種渠道瞭解、感受貧困山區孩子們求學的艱辛、學習條件的惡劣,然後針對小女孩那雙“大眼睛”重點感悟課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兩個“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對知識的渴求。“雖然清晨教室光線並不明亮,雖然她上學前連梳頭洗臉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她也擔心會失去。”兩個“雖然”又告訴學生:小女孩的學習環境是如何的惡劣!但是就是這樣的條件她也渴望上學、渴望知識,非常擔心會失去上學的機會。此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感悟與揣摩,並且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你還能從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然後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義。

六、閲讀教學時間設計要合理。閲讀課堂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節課的第6—30分鐘或10—35分鐘之間,否則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課。實驗研究發現,學生課堂上處於最佳狀態的時間為5—30分鐘之間,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一定要備好課,在簡短、精彩導入後直奔文章重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活躍時間。

七、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詞句,不要脱離文本。文本對話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最重要,因此閲讀教學中,不要長時間離開課本誇誇其談,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師在講優質課時,雖然把學生的情調動起來了,但在進行文本的感悟與拓展時,大談文本之外的東西,脱離與文本的直接對話,這樣整節課就顯得空洞、不切合實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閲讀教學時一定要緊緊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再進行有價值的拓展訓練。

八、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時,讓學生理解了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他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他們想將來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後,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做人的道理,使他們領會到: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的人。這樣就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認為,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7

摘要:閲讀是學生獲取外界信息,感知事物特性,鍛鍊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儘快掌握閲讀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閲讀興趣和效率是我們現階段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研究重點。課堂上,學生的閲讀效率低下,閲讀興趣不高,大多數時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引導方法不當而引起的。對此,我依據以往經驗和課堂實踐總結進行一些探究。

關鍵詞: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感知

新時代下素質化教育改革以來,國小語文教學方面的研究討論非常激烈。國小語文課外閲讀尤其受到教師和學校的重視。閲讀是體現一個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習基礎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培養學生閲讀興趣,教授給學生閲讀技巧,修正閲讀習慣,提高閲讀效率成為了我們研究討論的重點。針對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教學的實踐方案,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課堂總結,得出了一些觀察結論和實施建議。

一、閲讀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幾個錯誤

(一)錯誤引導方向

素質化教育形式下,教學課堂的模式也改變了許多。新的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到一個引導、提示、監督的作用。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綜合素質。但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引導方式不當,讓學生快速閲讀完一篇文章後不給出明確的討論話題方向的引導就匆匆讓學生開始討論。這樣做讓學生不知從何討論起,一堂課下來漫無目的,不僅沒有取得目標效果,反而降低了上課效率,磨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捨本逐末的教學模式

有些教師在閲讀教學中習慣把文章分段來逐段分析。這樣做不僅沒有使文章更好地得到理解,反而阻礙了學生對於文章的整體把握和感知。且教師喜歡代替學生獨立思考,直接把文章的結構組成、修辭手法和中心思想灌輸給學生。這樣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反而使學生養成了凡事借鑑別人,不自己獨立思考的壞習慣。

(三)拘於形式的“前沿”教學模式

有的教師提前接受了先進的教學思想啟迪,明白要將“閲讀感悟”“探究性閲讀”“個性化閲讀”等閲讀模式帶入課堂中,但由於缺乏實踐經驗做支撐,導致閲讀課堂拘泥於形式,浮於表面,無法對文章進行深入研究。如一味追求先進的課堂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的閲讀體驗和個性化思想的表達,問題設計不到位,教學目標模糊,將導致整體課程效率低下。學生閲讀體驗也會隨之降低。

二、實現新模式課堂教學的有效建議

(一)提供高效率閲讀環境

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閲讀,積極思考,主動學習,自主創新和感知感悟閲讀內容,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學習環境中逐漸成長,提升感知文章,體驗作者思想和觀察文章結構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在閲讀中與文章融合到一起的閲讀境界。例如,在對寓言小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感知能力和學習體驗的培養,在進行閲讀之前,讓學生做了一個小遊戲:請一個學生從一樓向窗外望,寫下他的觀察和體驗,另一個學生站在樓頂向外面望,寫下他的感受,並拍照上傳到課堂多媒體中。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視角對事物的不同認知,讓他們明白事物如果不看全面,會產生錯誤的認知且侷限思維的道理,再開始今天的閲讀。

(二)採用科學的閲讀引導教學模式

新模式下,語文閲讀教學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整個課堂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我感知文章以獲取信息為主,而老師則要注意對學生思考和討論方向的引導。我們應在開課前明確這一堂課的學習目標,在學生討論之前就給出明確的探索目標,並傳授一定閲讀技巧以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閲讀,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在學生討論階段,我給出了幾個討論目標:“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小女孩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怎樣的?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了當時的天氣情況?你若是小女孩,最後會對自己説些什麼?”通過這樣給出問題,我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帶着目標問題去思索和高效地掌握閲讀方式,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三)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髮展閲讀個性

每個人的閲讀方式都不盡相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樣。我們在做語文閲讀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引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獨特的閲讀個性,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而不僅僅只侷限於固有的思維模式和閲讀方式中。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堂課中,我針對文章中父親和家人被捕的情節描述現場提問,要求學生通過作者的細節描述回答出當時作者的心理感受,被叫起的一個學生卻一個字也不説。他沉默了一會説:“老師,我特別理解這個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樣的感受,我可以讀給你聽。”這位學生抑揚頓挫的語氣把文章中的情節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來。全班同學,包括我都被他的朗讀所打動,帶入當時經歷的事件當中去了。這是這個學生對於閲讀感知的天賦,也是他最有個性的地方。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和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三、結束語

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學習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應該重視起來,並迎合新模式下的素質化教學,整理出適合自己的科學的教學方案,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和思考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培香.關於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1).

[2]劉克禕.淺談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J],20xx(07).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8

摘要:人類正在進入一個被數據概括指引的時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大數據的作用,大數據已經無處不在。然而,語文教學服務為了追趕當下時代的步伐,也開始運用了大數據模式進行教學,那麼大數據時代下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什麼變化呢,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大數據時代來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發生的轉變。

關鍵詞:大數據;國小語文;閲讀教學

一、引言

大數據時代的開啟是一次重大時代轉型,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模式。然而對於語文學科這種歷史悠久的內容都在變革當中,因此大數據時代也會給語文教學帶來重要影響。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促進語文閲讀採用最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閲讀教學。在大數據的影響下,學生改變了自身的閲讀能力,從而可以體現出大數據時代帶給人的可持續發展性。

二、大數據掌握,閲讀教學與生活貼近

傳統的語文閲讀教學內容,總是會有一些固定的教學模式,閲讀文章的類別有議論文、記敍文、説明文,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基本就是掌握文章的問題,然後對其進行剖析,再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思想感情上的解析,這樣一篇閲讀教學似乎就完成了。這樣長時間以後,學生會對閲讀學科沒有興趣並且討厭老師教課的內容。教學中的文本內容是很充分的,但是教學的方式卻很老套,所以會產生差距產生時代感。有些教師還會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為學生尋找一些課外現代感很強的文章作為教學輔助,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教師在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學生對這些內容是非常不感興趣的。所以當大數據時代來臨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閲讀進行對閲讀文章的篩選,還可以非常便捷地挑選出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簡單的對學生講述文章大意以及簡單補充一些閲讀相關的知識,那樣是很難引起學生注意力的。但大數據顯示,現在的國小生似乎對一些趣味書籍以及實驗書籍特別感興趣,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這方面的書籍用來引導學生作為本堂課的拓展,主要是為了可以培養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興趣,這種課外延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特別積極認真,還主動與老師交流自己喜歡的內容,與老師互相討論。

三、大數據掌握話語熱點,閲讀教學與時代貼近

社會發展的很快,語言文字也跟着變化的很快。變得快,是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不斷髮生改變,航空事業發展的多快,地球那麼大,一下就飛到了;電腦網絡通訊發達的人們都不用寫信傳遞消息了,一個信息一個電話就都搞定了;上學的時候教師都會教學生怎麼寫信,採用什麼方式,信是一種文體,有一定的格式。現在的學生都不懂了,然而再學習寫信技巧也沒有什麼作用了,想説什麼發短信就能夠表達了;然而最重要的是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變多了,多種語言的相互接觸,使中國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是不斷隨着時代發展而改變的,比如,“白白”本來是外國話,現在很多人把它當中國話了,並且已經養成習慣,變成臨分別時必須使用的詞語;有人用“520”表示“我愛你”,而早已經傳播給大眾知曉,當然,隨着時代不斷地發展,都會逐漸出現一些新詞語新的含義,比如失聯、微信、刷屏、高富帥、白富美等等,本來都是開玩笑的,但是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會很有趣,會吸引很多人用這些詞語表達內容。所以不斷地拓展自身閲讀的範圍,讓學習語文知識可以貼近時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科當中藴含的熱情,教師因此不斷吸引學生,可以和學生一起看報紙上的新鮮報道以及相關評論,及時觀察學生的思考方向,讓學生隨意表達自己的見解,不斷讓學生養成熱愛思考的習慣,側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辯證能力。

四、大數據表現教學狀態,閲讀教學精細化

依靠現在科學技術,對閲讀課堂全面整治,利用相關技術將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保存,然後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來看閲讀教學的真實情況。在過去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同時教很多班級,老師難以解釋的是,為什麼同樣的教學方法有的班課堂就很活躍也很積極配合老師,但是考試成績卻是不怎麼理想,相反有的班級課堂氣氛並不活躍反而有些沉悶,學生看起來也不在狀態,但為什麼考試成績卻比活躍度高的班級學生成績好呢,到底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教師很不解。所以教師開始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後採取,教師可以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同行評價、其他科目教師評價等方式,還可以進行綜合專業培訓、綜合教學質量提升、有針對性地互相進行改進建議。對於語文閲讀教學,教師如果依舊還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視角去教學,那麼在目前發展迅速的時代下,就會逐漸跟不上教學發展的需要了,所以教師通過藉助大數據可以將課堂內容完整的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這種方式也非常有利於學生科學理性地分析文章內涵以及解決文中問題,如此教學方式,教師也不再是盲目教學。大數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閲讀分為準確而又細小的內容逐一進行學習,還可以幫助我們制定閲讀的目標,在需要對閲讀內容精細化學習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水平情況進行深入教學,逐漸細化教學。並且通過大數據統計與分析,學生閲讀能力不高提升較慢的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少,學生沒有及時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自身思維並沒有被激發,對於閲讀題的分析理解也比較吃力,主要就是掌握的詞彙量以及課外延伸閲讀不足造成的。

五、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已經如約而至,想要從海量的數據中尋找知識並且構建知識,就要發現語文學習當中的規律以及目前的學習現狀,引導學生學習閲讀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思維,並且能夠在自身的認知狀態下通過大數據學習從而對閲讀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只有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閲讀知識能力的吸收,並且跟上時代轉變的步伐,響應現代教育改變的時代需要,提升閲讀方式和思維,帶領學生更好地進行閲讀學習,這樣才是採用大數據教學的最好結果。

參考文獻:

[1]馬鵬華,王金濤.“大數據”時代小語課堂閲讀結構範式的重塑[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1):92-94.

[2]孫陽.iPad環境下“數字布魯姆”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6.

[3]王金濤.“閲讀跨界”與“思維翻轉”的範式變革[J].江蘇教育(國小教學版),2016(2):9-10,16.

[4]周雪.國小語文閲讀類微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重慶師範大學,2016.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9

在國小階段閲讀對學生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認識語文的重要途徑。同時掌握好閲讀可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新課程標準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那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閲讀這一板塊的知識?在不斷的實踐中,我也探索了大量的教學策略,好讓本班學生在學習閲讀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使他們適應更高層次的學習要求。

一、加強學生的閲讀

國小生的成長特性導致他們具有不同於國中生的特點,他們獨特的特點也要求教師對他們的教學方法的改變。國小階段,學生的好勝心強,活潑好動,每天的精力比較旺盛,但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能持續很久。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過長地給學生講解知識,不然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花了一定時間的'講解課文後,教師就應該抽取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讓他們及時掌握所講課文。

首先就是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這是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首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朗讀,就可以大大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課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這一環節。第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注意拼音的準確性,聲音還要洪亮,一字一詞吐字清楚;第二,流利地朗讀,當學生朗讀幾遍課文後,就應該要求他們流利地朗讀課文了,這時候也需要學生自然連貫地朗讀,在朗讀時語氣要有輕重緩急,要讓學生把其中的感情讀出來。

其次在要求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指導他們使用正確準確的讀音,在朗讀課文的時候還要讓學生把文章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朗讀起來會有不同的感情。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不能武斷地指出哪個學生朗讀表現的感情是對的,哪個學生的感情是錯的。而是應該對不同學生不同的感情加以分析,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思想感情方向發展,但不管是哪一種語氣,教師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還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鼓勵他們多讀,提高他們的勇氣。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在一堂課的講授中,教師要發散學生的思維,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內心體驗。在閲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本的基礎上就要準確朗讀課文。但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為何而讀,怎麼才能讀好等,一定不能讓學生只是機械地朗讀,反覆的讀,而是要讓學生讀懂課文,讀通課文。通過反覆的提醒以及訓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掌握閲讀的方法技巧。

在開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中自己不會的字詞勾畫出來,在最初的朗讀中就要着重掌握它們。接下來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這篇課文所講的內容,如果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時詢問教師。教師還要讓學生注意課文中的標點符號,體會文中所採用的修辭手法還有各種表達方法,理解它們的用法。只有把各個方面的知識點都帶入到朗讀中去,學生才能對朗讀有更一深層次的理解。也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他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

三、感知課文,感悟閲讀

只有把朗讀和感受語言、分析語言、積累語言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從朗讀中感悟語文知識。教師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意結合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對朗讀的課文就會有了一定的理解,當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後,這時就需要學生去感悟課文了。感知了才能感悟,讓學生在感知中去感悟課文,讓學生把閲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讓他們逐漸培養閲讀的能力,這樣才是成功的閲讀教學。

國小語文課本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啟發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課本中的重點詞句進行賞析,讓學生在腦子裏形成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因為國小生的思考比較具體,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朗讀,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每一篇課文的講解都是一次美的薰陶,都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如果在國小階段教師能夠逐漸養成學生的審美能力,那麼對他們進入國中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去想象課文中展現的情景,教師也可以創設課文中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其情景。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繁瑣的步驟,在給學生分析的時候要抓住重點,取其精華。新課程標準提出“感悟、積累、運用”,朗讀是學生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帶動學生聽、説、讀、寫的感官的運用,因此,朗讀是閲讀能力培養非常重要的訓練方式。在當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讓學生朗讀,用閲讀來代替教師的講,減少對課本的具體分析。語文的教學要注意學生語言的積累,注意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為學生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國小階段,閲讀對於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知識點,很多學生看到比較長的一段文字時就直接放棄,根本就沒有去思考問題。並且很多學生在閲讀過程中不仔細,對問題的理解也非常的淺顯,導致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回答錯誤或者偏題,不能答到問題的關鍵點上去,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閲讀。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閲讀習慣和朗讀習慣,改變他們對閲讀的困難認識,讓他們對閲讀形成正確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形成只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斷訓練就一定可以戰勝閲讀這一難點。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班上學生的學習特徵,把握他們的心理特性,然後採取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加以調整加以完善,以便不斷提高自身的閲讀教學效果。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就一定可以讓自身的教學方式不斷改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0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就是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字詞句。在國小高年級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實施引導式教學模式,通過合理靈活應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閲讀水平。與此同時通過引導式教學模式以及讀寫集合模式來激發學生對閲讀和寫作的熱愛。

一、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語文教學中閲讀與寫作兩個部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將閲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是提高閲讀與寫作能力的根本途徑。

國小閲讀教學一直是國小語文教師關注的教學難點,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核心。閲讀語文教材內容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點。通過寫作訓練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閲讀訓練方式可以進一步深入掌握語音技巧並且充分吸收知識。寫作與閲讀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也存在顯着的差異。在進行國小高年級閲讀教學時能夠將閲讀與寫作結合就能夠提高學生的閲讀和寫作水平。這是由於閲讀與寫作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繫的。寫作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閲讀能力,而閲讀又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應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最基礎就是進行閲讀,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夠運用寫作技巧來展現文章的寫作特點。例如在閲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分層,並且概括段落的大概涵義。在寫作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羅列提綱來進行文章寫作,保證文章段落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二、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模式實施策略

1.有感而發,讀後感寫作讀後感是讀者在閲讀完文章或書籍後,內心產生了波瀾和觸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出來,要將內心的感觸記錄下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情緒。在閲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感和情緒的變化,有感而發來進行讀後感的寫作。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閲讀後可以進行適量引導,讓學生自行寫作讀後感。例如在國小語文六年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閲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試讀、帶讀、朗讀等多種形式,再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教師在完成課文相關背景介紹以及內容的講解後,可以分組讓學生們自行討論,並且在課後寫下讀後感,説説自己通過這篇課文學習到了什麼?有什麼新的認識。課文中波蘭音樂家肖邦對祖國深沉的愛讓人動容,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要求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的愛國之情十分濃烈感人。而學生在平時閲讀過程中必然也會涉及到其他有關愛國主義題材的文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讀後感的寫作,通過讀寫結合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2.根據課文進行仿寫國小生的閲讀教學應該滿足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對教材中課文作者的表達方式進行感悟。這一教學目標的實質就是讓閲讀教學作為寫作教學的基礎和鋪墊。在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作者的表現方式和表達手法進行摹仿,有目的進行仿寫。例如在國小語文《煙台的海》一文教學中,當學生完成煙台的海在春季、夏季、冬季以及秋季的段落學習時總結出作者描寫一年四季煙台的海的景色特點,廣泛採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來體現煙台的海的美麗壯觀,最後通過描寫景物歌頌了煙台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描寫一處景物,通過擬人、排比等手法來對景物一年四季的變化進行描寫,並且通過景物歌頌美好的生活或難忘的人或事。再例如在學習《夾竹桃》一文時,對月光下的夾竹桃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描寫,遠洋的海輪、水中的荇藻是作者幻想出來的,從作者的文字中能夠感受到火熱的愛心以及摯愛生活的真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植物或動物,發揮想象力描寫在不同情景下某種動物或植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生活體驗,書寫日記曰記是學生累積寫作經驗的重要途徑。國小生撰寫曰記最大的問題就大於曰記內容的選擇。曰記不能是簡單的羅列發生的事或見到的人,而是應該建立在感情和情緒基礎上的。因此通過閲讀來增強生活體驗,能夠讓學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仔細觀察生活,從而實現讀寫結合。從生活中來理解閲讀和寫作,感受閲讀與寫作帶來的美妙體驗,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在學習《黃山奇鬆》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詞彙,運用得當的形容詞、動詞等。例如文中“挺秀”“彎曲”“枝幹蟠曲”等。這些都是描寫黃山上奇特松樹的詞彙。教師可以在課外佈置家庭作業,和家長去遊覽一處景點。

學生在遊覽景點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景色的優美,然後寫曰記來記錄自身的真實感受。從教材課文閲讀一生活體驗一曰記書寫,這一過程就是讀寫結合的有效運用,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靈活運用。

4.想象外延,進行續寫教師在進行閲讀教學的過程中還能夠根據課文性質適當的將課文情節外延,讓學生髮揮合理想象,開展續寫。例如在進行《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教學中,法布爾在放鴨子的時候總是撿一些貝殼和彩色的石子,雖然遭受了父母的責罵但是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仍然沒有停止。每次法布爾放鴨子還是會去撿一些“沒用的玩意兒”躲起來偷偷的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法布爾放鴨子的故事進行續寫,想象法布爾在下次放鴨子時又會遇到什麼有趣的故事?法布爾的父母后來有沒有理解法布爾對昆蟲的熱愛?法布爾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昆蟲學家的?學生合理的想象所開展的續寫能夠充分體現其真實的情感以及對課文的理解,大大提高其寫作興趣。

5.貼近生活,尋找素材教師在進行教材課文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的課文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例如在學習《春聯》一文中,春聯是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是張貼的,每一副春聯都有不同寓意,有的描繪了美麗的春光,有的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有的體現了祖國繁榮富強,有的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自家和鄰居家張貼的對聯,從每一副對聯中引申出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通過仔細觀察生活尋找寫作素材。

三、結束語

在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師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善於觀察,從課文中選擇挖掘一些能夠符合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讀寫結合訓練。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綜合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1

摘要:現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現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學結構,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習隨時隨地隨需得以實現。因此,教師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應構建“一對一”數字化教學模式,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關鍵詞:“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構建應用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即指每人擁有一台數字化學習終端,並能夠運用所提供的學習平台和資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而且,整個知識構建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現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現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學結構。它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把“課前學習—課堂學習—課後學習”融為一體,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習隨時隨地隨需得以實現。

一“、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開展“‘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與應用研究伊始,參加實驗研究的教師利用網絡教室環境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研究,構建了“課前蒐集整理—課堂展示交流—課後作業拓展的教學模式”。即:課前給學生提出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網上搜索、篩選、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體的任務;學生根據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放在學習小組中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參與討論,並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從而解決重難點。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模式的界定比較籠統,雖關注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但由於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去解答,去探究,沒有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有層次的學習。學生由於課上展示蒐集的資料較多,課堂常常出現完不成任務的狀況。不少教師在這一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構建了“課前預習整理—書網結合探究—平台讀寫聯動—課後作業拓展”的學習模式。

二“、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課前預習整理,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課前預習中,教師在每個學生的學習終端裏準備了與課文相關的《自主學習校本資源》。學生閲讀文本,並結合資源進行自主地、個性化地學習,然後將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穫和遇到的問題分別上傳到平台,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課前的有效預習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提出了學習中困惑,為課堂的學習做好了準備。如《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執教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平台蒐集關於非洲的資料,訪問平台中的站和學習資源瞭解非洲多姿多彩的景觀和藝術。在主動蒐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動物、生活與藝術的豐富多彩。在這種自主、快樂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這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台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並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預案。

(二)書網結合探究,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的講解來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使得學生在長時間聽課狀態下會感到乏味。而在“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朗讀文本,查看資源,獲取信息,在書網結合的學習方式中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解決“為什麼説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教學重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在朗讀文本時,學生對“危峯兀立“”怪石嶙峋”這樣的詞語很難通過朗讀來理解。此時,學生帶着問題在平台中交流自己蒐集的圖片、視頻資料,可以充分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這種書網結合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三)平台讀寫聯動,達成情感目標

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寫的'環節往往通過在本上的練筆來完成。學生完成後,教師只能通過提問幾名學生來了解完成的情況。而在“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中,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上傳到班級平台中,學生相互瀏覽評價,實現自我學習,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同時在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中也達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一課時,在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對虎門銷煙的過程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播放“虎門銷煙”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親眼看到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學生看後激動、振奮之情油然而生。此時,教師可順勢而導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發表在班級平台中與教師和同學交流。當學生真切體會到虎門銷煙的意義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種情感體驗融入到朗讀中,從而很好地達成了情感目標。

(四)課後作業拓展,知識與情感的延伸

課後作業是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檢測。而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完成拓展練習的能力不高。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完成課後拓展的作業,是傳統課堂中教師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而“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利用網絡平台佈置作業,引導學生把本節課學習內容通過思維導圖歸納總結。同時,學生自己的習作作品在“小作家”平台中進行投票、交流和評價。在這種充滿樂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的知識和情感得到了延伸。例如,教學《翠鳥》時,教師可佈置課後作業“利用思維導圖將本課的學習收穫進行總結”。學生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應用思維導圖這一網絡學習工具,將自己對翠鳥的外形、習性以及文章表達的情感課課堂學習的新知進行了鞏固和拓展。

三“、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評價

“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的構建,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在“讀寫聯動”的環節,學生將自己的習作作品上傳到學習平台上,師生、生生間相互交流、評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的慾望。在每堂課過後,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可利用平台對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在線評價。教師對小組合作階段的成果進行評價,評價不再侷限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評價。課後,學生還可通過“我的博客“”習網作業PK”等環節進行生生間的作業評價。另外,在學習評價中,教師通過極域發佈問題,學生上傳測試結果,平台將自動出示測試成果反饋給學生,學生即時進行糾錯修改,平台還將統計出的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跟蹤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效率。總之“,一對一”數字化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的建構不僅實現了課堂的高效,而且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這個模式創建了個性化學習的環節,使得學生學習更主動了,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從而實現了語文閲讀教學的自主與高效。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教育技術培訓教程(教學人員中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2

一、重視預習

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提升國小生的閲讀能力和效率,而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則是重中之重。在初讀的過程中,將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標註,對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思考和解答,再通過各種查閲手段來解答疑惑。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圍繞問題展開思考,進行自主研究,培養並提升學生的閲讀思考能力。

二、加強詞句訓練

詞句構成了一段優美的文章。因此,加強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進而逐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找出並收集相關的詞句,使學生在瞭解詞句含義並享受閲讀的過程,藉此達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目的。

三、傳授正確的閲讀方法

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閲讀方法可以使閲讀更有效,語文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閲讀方式的指導。

1.略讀。這是一種快速閲讀的方式。在展開略讀時,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掌握所要閲讀文章的題、小標題、結論句等,從而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2.精讀。這種閲讀方式是建立在略讀基礎之上的,對文章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剖析每一句、每一個字的深層意義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文章的.佈局巧妙之處,意境的深遠,生動的情節以及人物鮮明的個性,使學生在文章上集中注意力,帶着情感閲讀,邊讀邊想,最終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語文閲讀的學習興趣從閲讀興趣開始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是閲讀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即使在閲讀中遇到難題也會有勇氣去克服它,學生的閲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所以對學生閲讀興趣的激發是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面臨的很重要的問題。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兩方面。

1.設置懸念。對學生閲讀興趣進行調查,語文閲讀枯燥乏味、毫無新意是學生反感閲讀課程的主要原因。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在閲讀過程中多是教師或學生朗讀課文,國小生的邏輯性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在閲讀過程中以朗讀為主,時間久了使學生對閲讀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所以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着重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找到能夠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途徑,比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在學生閲讀前設置幾個小懸念,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2.創設情境。在傳統的語文閲讀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閲讀興趣的激發中很少用到創設情境這個方法,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教學內容,而是給學生創造一個合理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據調查,通過創設情境這種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3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於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多種閲讀途徑、倡導自主閲讀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朗讀是一種最常用的閲讀方式,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朗讀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思想的薰陶,又有助於學生情感的傳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閲讀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也是閲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更新觀念,要確立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充足閲讀文本的時間,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建構,讓學生自己閲讀,學會閲讀。。所以在閲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確立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閲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閲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閲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閲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閲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閲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閲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當然,閲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後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會讓閲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一旦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閲讀能力不提高。在閲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閲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閲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閲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着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麼寫?當學生帶着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閲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閲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閲讀願望。當學生懷着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閲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閲讀過程會始終充滿着閲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着閲讀興趣,閲讀成為學生輕鬆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閲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相關內容的閲讀,將學生閲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閲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藴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説也是極為重要的。

國小階段是閲讀興趣和閲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閲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應成為國小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在整個閲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閲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閲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總之在教學實踐中,老師為有努力探索閲讀指導的可行方法,有意識地把閲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方針並且進行,才氣教育學生獲取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的本事,才氣逐步達到“用不着教”的抱負境界。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4

一、國小語文閲讀引用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徑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閲讀作為中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學生需增加傳統文化文獻的閲讀量,這樣有利於他們開闊視野,也有利於他們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度。只有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於現今語文教學的課本與閲讀之中,才能便於當代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薰陶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光大。

二、如何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引用傳統文化

1.增加學生對於古代詩詞的背誦與閲讀

中國古代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總結記錄了中國古時各個朝代的經濟、文化以及各方面的現象,且用詞優美,感情豐富,形式多樣。古詩詞朗誦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在中國國小課本中出現頻繁,也廣為流傳。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增加比較容易記憶與理解的古詩詞是對傳統文化的靈活運用。

2.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加入更多的傳説與歷史故事

傳説與歷史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很多傳説用或簡單、或傳神、或詼諧的描寫讓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栩栩如生,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讓學生分明善惡。而歷史故事涵蓋了中國古代的史實,能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宣言傳統的禮節與習俗,端正學生的'思想。要想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合理引用傳統文化就不能缺少對於這些傳統故事的閲讀。

3.增加古典名著在國小語文閲讀中的比重

古典名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名著的閲讀就彷彿是歷史的重現,能夠更加鮮活地展現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能夠了解當時的風俗民情,能夠更深層次地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

4.將傳統文化滲入閲讀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若想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自主閲讀的能力,就必須要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興趣與閲讀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的關係,只要有了閲讀的興趣,教師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才會事半功倍。對此,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地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方式,在傳統文化閲讀的時候營造出一種意境與氣氛,增強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在國小語文閲讀中合理引用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但傳統文化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在引用傳統文化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當下的外來文化,促進傳統與外來文化的共同發展,開創中國新時代的新文化。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論文15

目前,努力提高閲讀教學的實效性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回顧課程改革這幾年來,老師們傾情課改,用心摸索,大膽創新,在嘗試課改的新思路、新方法的過程中,也遺憾地陷入了一些誤區,許多的努力換來的是教學無用功,課堂上出現了一些非語文的現象。這反映出廣大教師對語文的理解有誤,對閲讀教學認識模糊,以致造成了閲讀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那麼,造成閲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提高閲讀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閲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1、學科性質理解不深,把握不準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着眼於它的形式,人文性則側重於它的內容,因此二者不可分割。教師在把握這一學科性質時,概念模糊,出現了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的錯誤。

2、三維目標落實不到位

三維目標中過程和方法目標要求教師通過關注學習的過程、方式、手段、途徑等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存在學段語言要求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3、教學方法使用不當

教學方法應本着簡明實用的原則,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有的教師為了使用多媒體,過多地使用了圖片和文字資料。

4、忽視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課改實施多年仍把學生放置於接受的位置,總是力圖把學生講明白,符合心中的標準答案;對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知識不明;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學會的知識,教師還是反覆提問。

二、提高閲讀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1、正確理解教材

教師正確地解讀教材,是上好閲讀課的首要及必要條件。⑴要從教材、學情、教法三個角度研讀文本。既要把握語言特點,又要摸準人文內涵;既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知,又要曉悉學生的困惑與障礙;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又要有教師明明白白的講解。在正確地解讀文本後確定教學的內容、目標、重點和難點及教學方法。⑵解讀文本時應深挖文章內涵。看過教材稍加思索即講將起來,自然也就不能引導學生深入讀書。⑶正確把握文本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這樣教師才能在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予以及時的'糾正和引導。如《白楊》一課,作者借讚頌白楊,讚美了邊疆建設者們為了改變祖國邊疆的落後面貌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又奉獻子孫的可貴精神。但有的同學提出:這種犧牲代價太大,是可以避免的。對此,教師應及時糾正並給予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 2、認真進行教學設計

(1)進行教學設計首先要確定好三維教學目標。設定目標不僅要考慮學段目標,也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2)教學過程要清楚,不能隨機。從字詞句到文章內容結構的把握,再到學習語言、感悟中心、體會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寫法,要帶領學生在文中走一個來回。

(3)教學方法要簡便得當,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魚游到了紙上》一課體會青年忘我的品質是重點,其中對“他已經和游魚融為一體了”這一重點句的理解,一位教師採用了這樣的方法:“融為一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他會和游魚融為一體?怎樣讀好這句話?圍觀的人會説什麼?而另一位教師則採用了閲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看到青年畫技高超,人們不禁讚歎起來,老人説……(教師手指一位學生);婦女説……(教師手指另一位學生);紅領巾説……(教師再指一位學生);然後面向大家問:那位青年怎麼樣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認真作畫,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師相機指導:這就是“融為一體”。此時青年為什麼會如此學生已經瞭然於胸了。

3、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習得方法,從而愛學會學。教學生學會學習始終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教給學生品詞析句的方法,讓學生讀出好味道來;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和表達的技巧,使學生從讀中學寫。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是為了不教”,力求使學生的知識遷移為能力。我們提倡“一課一得”,這個“得”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學生學習語言中訓練獲得;另一方面來自教師在課上的引導和點撥,由學習方法轉化而成。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對已知形成規律,對學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講練結合。

4、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更多的默讀、思考、設疑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破解疑問。學生學有所悟時,教師應給學生髮散的時間,再用感情朗讀來鞏固加深理解感悟,使他們在充分的聽説讀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收穫智慧。

總之,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努力。